《大明风华》读后感

趁闲暇时间,看了下《大明风华》。印象最深刻的是土木堡的惨败,朱祁镇和他的50万精锐,因为愚蠢决策,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的事情,传到北京,一片哗然,满朝愤怒,甚至在朝堂上当众打死了王振的侄子。然后是也先围攻北京,于谦担当重任,守护北京,最终击退瓦剌。

很多人说,大明之所有没有重蹈宋朝的覆辙,没有南迁,成功拱卫京城。是因为有于谦。虽然我不否认于谦的个人能力,但我觉得即便是没有于谦,北京城大概率也可以守住。只要指挥得当,团结一心,击败也先问题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地理位置不一样。

与明朝相比,大宋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骑兵一旦南下,东京无险可守。而且宋朝每年都给大辽提供岁币,采取议和政策。即便没有靖康之难,大宋也是处于落后挨打的困局。反观明朝,有长城作为天然屏障。土木堡之战,只所以大败,完全是因为朱祁镇指挥无能,决策愚蠢,再加上大雨行军,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到冰点。瓦剌,得以趁虚而入。

一旦大明重新组织军队,提振士气,指挥有方,按照明朝那个时候的国力,大明军队的战斗能力并不弱。当然,即便是这样,于谦确实非常伟大。在这么短的时间稳定人心,提振士气,连战连捷,实属伟大。

其次是,朱元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经受住了朱祁镇的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

之前我分析过,明朝之所以可以实施暴力统治,甚至是白色恐怖,建立东厂这样灭绝人性的特务机关。是因为有俩个牢固的基础,一个是恢复了小农经济,大力支持小农经济,提供种子,提供耕牛,另外一个,重建了宗法制度。双管齐下,把农民死死地钉在了土地上面。

给你举个例子,农民什么季节耕作,什么时间出工,朱元璋都都做出了规定。五更擂鼓,众人闻鼓下田。老皇帝通过这种强硬的控制手段,把整个大明变成了一座监狱。那个时候的大明,内部非常稳定,社会基础非常牢固。跟风雨飘摇的北宋,通过岁币来苟延残喘完全不一样。

再加上仁总朱高织和宣总朱瞻基的休息生息,史称仁宣之治的十一年,给了小农经济充裕的发展时间。在这十一年,人民安居乐业,稻田丰收。封建王朝,只要小农经济的基础是稳固的,上层再怎么折腾,国家也是稳定的。即便上面坐了一个笨蛋皇帝,帝国照样可以运转。

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对于上层的文官集团,也是进行了严密的管理。

不同等级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住什么样的房子,都有细致的规定。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朱元璋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妈妈。对于不遵循制度的人绳之以严刑峻法。总之,老皇帝用法令把全国从上到下一切行为都严格地管控了起来。按照不同等级,整齐划一的往前走。

有了整齐划一的文官集团,再加上太后另立朱祁钰为新帝,帝国有了主心骨。只要这个皇帝不像朱祁镇那样胡来,明朝的文官集团,是完全有能力把整个大明的资源调动起来,整合起来,进而转化成强大的战斗力。

因此,我觉得老皇帝打下的牢固基础,再加上仁宣之治十一年的休养生息。明朝的资源还在,人心还在,国本还在。击退瓦剌,也就顺理成章。

《大明风华》的编剧特别狗血,为了突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智慧。特意安排了汤唯饰演的孙皇太后,在德胜门外,骑着马大声呼喊明军威武,提振军队士气。在这里,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相反,我一直觉得女性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这种为了抒写女性传奇,刻意拍摄这么多无关的历史桥段,就是为了表达女性的力量,女性的智慧。总让人觉得,智商不是用来思考问题的,是用来被编剧侮辱的。

整体来说,《大明风华》还是尊重了历史的脉络,给普通人科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有助于培养小孩的家国情怀。尤其以于谦为代表的儒家精英,是很多平凡人的榜样。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激励了无数颓废的心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啊,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确实伟大,光这首诗就足以让他伟大,何况他还保卫了北京城,给大明王朝续命了100多年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大明风华》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