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伴我成长
●徐爱洪(四川)
阅读对我来说,不只是为我洞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它还成为我生命的必需品,一直默默陪伴我成长。无论我在人生失意、自卑无助之际,还是在我顺风顺水、自信满满之时,阅读都能让我始终领略到别人无法领略的风景,助我始终怀抱着梦想,始终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曾记得在高考那年,因考前压力太大经常失眠头痛,本来成绩不错的我,却名落孙山。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心情糟糕透顶,沮丧不已。为了重新振作,我开始认真阅读爸爸买的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为《西行漫记》)。
这本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报道。它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用铁的事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必然原因。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是生动地记录了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毛泽东小时候调皮,聪明,爱学习;年轻时带领红军闹革命,爬雪山过草地,通过他的智慧和胆略率领工农红军夺取了一个个革命的胜利,直到解放全中国。毛泽东成为被世界公认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大气磅礴,有前瞻性。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一直传诵的《沁园春·雪》,写出了一代伟人的思想境界。
在高考失意那段人生灰暗的时期,我还借阅了一本托尔斯泰写的《安娜·卡列尼娜》,它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纯洁的爱情,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无路可走,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挣扎之中。它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开篇,用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反映了19世纪俄国新旧社会交替的现实生活。我还读了弟弟买的世界名著简化本,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小仲马的《茶花女》等名著。
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文学名著,虽时过境迁30多年,却仍记忆犹新,铭刻在心。人到世间都是要经历苦难的,也只有阅读能陪我度过人生的低谷,重拾对前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态,振作精神积极面对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成了一名代课教师。除了认真上班外,还要努力复习高中教材参加社会招考。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通过辛勤的付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家后又要花费精力照顾家庭和孩子,偶尔有一点闲暇时光,我就读读《读者文摘》的诗文,那些美文、诗歌,像“心灵鸡汤”滋润自己烦燥的心,让我变得平和,有耐心;有时还看看《莫愁》杂志,了解生活常识和育儿知识。开卷有益,拓展了我的视野,不至于和生活脱节。
儿子读小学时调皮、好动。为了培养他爱阅读的习惯,周末,我常常陪他到新华书店的书吧看书。他在书吧开始看看动漫书,一会儿就跑来跑去。我在角落处静下心来读名人传记——《宋美龄传》,记述了宋美龄传奇的一生。她父亲宋嘉树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把她送到美国生活学习,直到学业有成后才回国。
宋美龄是集中西方文化为一体的才女。在开罗会议的英文演讲非常精彩,赢得美国对抗日战争的援助,获得全世界的尊重。在抗日战争时期,宋氏三姐妹一同出现在电台演说,鼓励大众积极投入抗日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我还在书吧借《林徽因传》回家看。林徽因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礼后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1930至1945年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在生病时,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偶尔沏一杯茶,于茶香中品一品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他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偶尔深情朗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享受一下诗意的画卷。儿子在做作业时,我就在后边看书。这期间,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张爱玲传》《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张抗抗小说《作女》、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国画》……
儿子上中学时非常叛逆,在学校与老师对抗,我非常焦虑。弟弟向我推荐了观看百家讲坛于丹《论语》讲座。虽家里珍藏了一本新编白话《论语》,却没有心情去认真阅读,而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于丹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生动,用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解读论语,拉近了经典名著与大众百姓的距离,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能品读并受益。生活处处是《论语》,当我们劝解他人时,会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我们开解自己时,会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我们看见别人争执时,常劝解道:“和为贵。”当我们面对一位不能对谈的人,心中会想:“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孔子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讲述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也说明了《论语》有跨越时代、跨越种族不朽的价值。
于丹对《论语》里的故事拓展引用到生活,曾讲过当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每个部位都是正常的,那就是幸福。儿子贪玩,打游戏,在我逮住他时,他承诺不再犯,屡次这样,我就会忍不住打他,打在他身上痛在我心上。当看见街头残疾的孩子路过时,心里总想至少我儿子还健康,只要他尽力了就不要过高要求。正是于丹的“心灵鸡汤”修炼了我的内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儿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变得更自律了,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儿子上大学后我就过得很自在,经常旅游,很想写游记,记录当时的感受,以便保存在生命的岁月里。自己读高中时因为不喜欢写作,很多诗词、文言文背了,过一段时间又遗忘了,语文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了理科。怎样才能写好生活呢?我开始学习,看过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萤窗小语》。林清玄的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有言:“当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林清玄的散文读起来格外轻松,那些极平淡的文字,似乎被赋予了极深的魔力,让我在精神上与之产生了某种共鸣,恍然说出了我没能说出的话。在这些文字里修行,若有所悟,若有所感,若有所叹……美美的意境总让我难以忘怀。我还买了《徐霞客游记》《简爱》《陪你走过十年》《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等文学作品。我以前阅读重在故事情节,反映现实生活态度;现在更注重从语言文字、文本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去探寻。这样既能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个人的修养,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不仅让我陪伴儿子走过风雨,还让我学会了赏析文学作品,更让我喜欢上写作。
最近,我迷上抖音里蒋勋讲唐诗宋词。分享苏轼的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一幅暮春景象的画卷。虽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他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的心路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的人生哲理千古流传。《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人生如梦”,抑扬顿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古怀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苏轼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他一生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
曾经的阅读陪伴我成长、成熟,她像阳光一样,照进我的心房,给我减减压、排排毒,温暖我的灵魂,让我愉悦面对琐碎的生活;阅读也丰满了我的理想,丰盈了我的人生,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