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打”
文 张玉庭
A
在打和挨打的故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的“周瑜打黄盖”,这故事不仅有名,还成就后来的一条著名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请再看两个有趣的打故事。
其一。一个聪明人和傻子争论。聪明人说:三九二十七,傻子却说:三九二十九,聪明人就说对方傻,而傻子硬说自己不傻,于是聪明人把傻子揪到官府,并要求县太爷责打傻子,不料县太爷却毫不客气地打了聪明人一顿,聪明人喊冤,县太爷这才正色告他:“你再聪明,只要与傻子争吵,你也就成了傻子,既然你认为傻子该打,本官打你就决不为错!”聪明人听了,也只得诺诺而退。真佩服这位县太爷,一番妙侃,居然亮出了一个极朴素却又极深刻的关于傻子的定义:和傻子争吵的人必是傻子。
还有一个李逵的故事与此类似,那故事写道:
李逵被招安后曾当过县官,一日闲极无聊突发奇想,曾命令两个差役假扮打架者前来告状,于是差役甲拉着差役乙来到大堂,说:“老爷!他刚才对小人拳打腿踢,求求大人为小人做主。”李逵听了问道:“你可曾还手打他?”答曰:“没有!”李逵想了想,突然大怒:“挨打了居然不还手,饭桶!老爷岂能容你!”说着,令手下人将其按倒在地又打了一顿。
注意--老爷“打你”是要“教”你学会奋起反抗!有趣的是,如此“强刺激”之后,那人果然学会了反抗。
B
有没有打错了人或者错打了人的故事呢?
有。古代有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还分别为他俩取名,一个叫“盗”,一个叫“殴”。一日,老人让“盗”外出办事,“盗”刚出村口,老人突地想起还要交待一件事,就对着他大喊:“盗!盗!”两个过路人听到,以为老人在喊“抓小偷”,于是一把揪住那个“盗”,老人一见不妙赶紧大声吆喝老二,让“殴”快去解释一下,更不料那两位过路的听见他一个劲地喊:“殴!殴!” 以为是要让他们狠狠地揍那个“盗”,也就立即动手,极有“理由”地把那个叫“盗”的打了一顿。
细想皆有趣,以上一切的一切,居然全与名字有关。
C
更有趣的是,还有过顶替挨打的故事。
请看宋人郑克《折狱龟鉴》中的一个故事。
一次,某人犯了法,害怕杖责,就提前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小吏许诺并告他说:“明日开堂,包老爷定会让我执杖行刑,到时候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的一半罪名,让包老爷打你一半再打我一半。”那人答应了,到了包公下令行刑之际,那人果然争辩叫喊,小吏则张牙舞爪大抖威风,当着包公的面把那人骂了个狗血喷头,包公见小吏如此仗势,果然大怒,命手下人将小吏揪住痛打,并且宽赦了那个本该挨打的人--细想包公此举,也许是要用“顶替挨打”的办法来打掉小吏仗势欺人的气焰,可再一想,这种“耿介”与“愤怒”的后面又分明隐藏着“误入歧途”的悲哀,这就是,堂堂的包大人,果然上了那刁滑小吏的当,在执法时出了“政策性”的失误。
悲哉包公!即便是包公这样的“青天大人”,也可能出现“美丽的错误”,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如此看来,无论打还是挨打,都值得细品细察,细细地想想这些故事,其间真藏着不少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