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上云卷云舒,能够使人浮想联翩,心灵渐入佳境,心胸豁然开朗,有益于身心健康。宇宙之大,无边无际。美丽的大自然无奇不有,万千变化。望天上云卷云舒,天空的云彩,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水流向东方;岸上远处高山叠障,隐隐约约;山深处树木茂密,高低错落;远处的山居僻乡幽静,鸟儿欢鸣。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巨浪拍击江岸。这雄壮奇丽的图画及江中无数的船只,不禁使人联想到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
当年赤壁之战,战场就在武昌西南方向的赤矾山。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周瑜正年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曹操的水军、战船灰飞烟灭。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展现英雄气概,是追求永恒的价值。要有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怀,克敌制胜的谋略。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浪花也淘尽英雄。功名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是非成败转头成过眼云烟。惟有江水奔腾不息,青山依旧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人生命也如此,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也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
再往前行,这江中两岸的美丽景色,使人又想到了《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元代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绘画,完成《富春山居图》时已81岁了。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立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历时3年完成。1350年,黄公望题款后送给无用禅师。4年后黄公望去世。
从此后,此画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明朝成化年间,传到沈周手里(文徵明和唐寅的老师)。沈周爱不释手,交给朋友去题跋(题跋越多、越长,书画文化积淀就越深)。他的朋友见利忘义偷偷地把画卖掉了。沈周在集市偶然发现后,赶回家取钱来买时,又被别人买走了。他捶胸顿足大哭。他愣是凭记忆画出了另一幅,与原作构图惊人的相似。又过了100多年,《富春山居图》流传到董其昌手中。董晚年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吴家流传三代后,传到吴洪裕手中。他不惜花巨资专门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叫“云起楼”,把楼中珍藏此画的那间房子取名“富春轩”。
明亡清兴之际,清军南下。为躲避战乱,吴洪裕舍弃金银财宝等,只随身带着这幅画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吴临死前,实在舍不得这两幅书画,竟决定学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陵寝故事,要将这两幅书画烧掉,为他殉葬。他先是让家人点火烧掉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就在《富春山居图》也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他侄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來。为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一幅画,用偷梁换柱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烧成了一大一小两段。前半段虽小,但较完整称《剩山图》,画幅较长的称《无用师卷》。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为避战火浩劫,转移馆藏精品,《无用师卷》 1948年运至台湾。
《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王迋宾购得。长期湮没无闻, 250年后的1938年秋,上海收藏家吴湖帆卧病在床。曹友卿看望他,随身带了一张刚购买的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他说“乱世出奇迹……”,曹友卿知道是宝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商周时期古铜器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怕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感动了吴湖帆,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我平时有个习惯,只要天上有云彩,无论早晨还是一天什么时间,都不厌其烦地饶有兴趣地仰望天空云彩。想像各种图案。有时看到形似兽中之王雄狮、山中之王老虎,威风凛凛;也看似河中鱼虾,悠然自得;也好似海中鲸鲨,庞然大物;还看似海岛、渔船、码头,很是有趣;也看家中似鸡鸭及宠物小狗、小兔什么的,活泼可爱,栩栩如生。脑中浮想联翩,深感大自然的美丽,活在世间的幸福。但当它们瞬间消失时,又别有一番感慨。
望天上云卷云舒,需要展开思想的翅膀,会看到各种有趣的画面。这画面很像画家的大写意画。这画面变化消失很快,有节奏的欣赏,比看画展更生动形象有趣,心情无比愉悦。经常观望天空,如同放风筝,对眼睛和颈部大有裨益,加强了身体的锻炼。
作者简介
陈茂业,禹城人。军队退休干部,现住济南市。喜欢读书,爱好文学。近几年,曾在部队主办的《金秋诗刊》上发表诗词,也在《犁城文学》上有诗词、散文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