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情缘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部自己所认知的《红楼梦》。 ——题记

大约是在十岁的时候,我闲来无事在父亲的小书柜里翻到了三本线装本的《红楼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父亲说我年龄太小,等长大些读的书多了再看,就把书又放回了原处。

这期间,乡放映队去村里放过由王文娟老师和徐玉兰老师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看后觉得整部电影中除了宝黛再没好人——那应该是我对《红楼梦》的最早印象了。

又过了几年,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上映,但当时正处于中学苦读时期,根本没闲暇去看。而且当时名著小说也还被视为“杂书”“闲书”之流,远没有如今这般高的待遇,所以纵使高中二年级下册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也仍然没有去读整本著作的理由。但正是因了《林黛玉进贾府》管中窥豹般的学习,我才产生了“等高考一结束就去读读”的念头。

实在没想到真正读的时候,却十分无味——书的语言虽说是白话文,但除了很多不认识的生僻字外,还有那么多诗词联赋,实在苦涩难懂得很,真真地叫人不耐烦。由87版电视剧帮衬着,终于耐着性子读完了前90回,却觉得失望:林黛玉尖酸小性儿,哪有老师课上讲的那么好啊?看人家宝姐姐多随和!不知道故事最终的结局,也未觉什么遗憾。后来见着老师说起这个认识时,老师笑着说:“你才读,很正常。你还不了解林妹妹。”我听了老师的话很不解。

读大学期间,也是和我的“竹马”的热恋期。由己及人,我竟渐渐理解了黛玉的“小性儿”:那是因为在乎啊,是害怕失去的真性情的表达啊。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觉得自己错怪了颦儿,也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她,我开始二读《红楼》。

我们家的《红楼梦》只有三本,每本30回,我问父亲第四本呢,父亲说舅舅拿去看,只还回三本。我想反正都说后四十回是高鹗先生续的,续得不咋地,不读也罢。

这一次读,较之第一次,少了不少磕磕绊绊,能够静下心来细读人物的判词和许多回目里的精彩情节。对书中特别重要的人物也有了稍觉立体感的认识:黛玉除了对宝玉爱耍小性子外,其实是个懂生活、很诗意的姑娘;宝钗呢,做事太周全了让人隐约觉得更缺少信任感;宝玉这位多情公子有时又觉很无情,令人喜欢不起来;挺羡慕二嫂子王熙凤那泼辣能干的性格,只是太毒辣了些;贾母老太太的慈祥多识总让我想起我的祖母……不知这些精彩的人物最终怎样了,有些遗憾,但是再没有后悔和失望。

第三次读是在工作之后了。这时候,名著阅读已经走进课堂,为了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解读,我向朋友借了有高鹗续的后40回的第四本来读,这是我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地读120回《红楼梦》。

因为前面的80回已经读过两遍,依据判词,我对人物的命运结局有了自己的直觉预测:这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书中的人物应该都不会有好的结局!所以在高鹗先生后续的第97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读到黛玉因一腔真情终无所托,泪尽而亡时,觉得这样的格局太小了;而 “调包计”的导演贾母和王熙凤的“反转”也太匪夷所思了——前80回里他们可都是“木石前盟”的力挺者啊。林黛玉更不应该是这样小儿女般的因情而逝,魂离病榻。“玉带林中挂”的谶语所为何来?如果真的是如此窠臼般的死法,那《红楼梦》又怎么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无论是“木石前盟”的爱情,还是“金玉良缘”的婚姻,作者至于通部“真事隐”“假语存”,却又时时暗示,伏线千里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应是一部悲剧,一部大悲剧,一部大美被毁的悲剧!它的结局绝不是如续书后40回这般的结局,它应该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一场天翻地覆的毁灭。只有这样史诗般的悲剧,才当得起文学“巅峰”的称谓。

这遍阅读之后,对后40回,我不想再看。但人物的最终命运与我而言却成了一个迫切想解开的谜团,成了一桩悬而未解的心事。

我想知道我可怜的满腹才情的林妹妹最终怎么样了,想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里究竟有怎样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令她愁肠百结,眼泪“秋流到东,春流到夏”?想知道“薛蘅芜”宝钗姑娘究竟是真的识大体,还是真的内藏奸。想知道元春究竟因何而逝,想知道探春远嫁何方,想知道甄英莲怎么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悬在心头的红楼谜团就像一株象征了信仰和力量的罂粟花在我的心头常开无败。人说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我开始边读著作边搜寻、阅读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包括人物、情节的影射索引、解读赏析和结局预测。在这些百家争鸣的赏析评判中,我寻找着能被自己认可的真知灼见,寻找着可以被自己认同的故事发展走向。

在《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众多版本中,80回《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利用闲暇在百度上找出它的“在线阅读”,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借助“脂批”内容,感觉真正的《红楼梦》应该就是总共108回;同时对书中人物又有了进一步了解,获益不少。为了更加细致的理解“脂批”内容,干脆购买了纸质版的80回《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又细细的读了一遍。这时,我对颦儿已无丝毫成见:我敬佩她的才情,欣赏她的诙谐,悲悯她的孤苦无助,理解她的善怼,原谅她的多疑。为此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越来越爱林丫头》的文字:

“……她是清水芙蓉,天然无雕饰,纵使小性,于小性中透漏出的亦是一份率真;她是还泪绛珠,虽常含酸,于含酸里满含的则是一腔真情。少年时曾认为林丫头孤高无尘、尖酸刻薄、不解世俗,但随着一遍遍地翻读,方明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真谛。一点点走近,一点点了解,一点点的与生活碰撞,才感受到她的灵慧、她的可人、她的悲情、她的无奈、她的好、她的真。

……

咀嚼着黛玉的一切,想她在父母怀中的娇宠,想她木石前盟的相知相惜,想她小小年纪寄身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想她“金玉良缘”面前的恐慌和无助,想她“冷月葬花魂”的不甘与绝望……常常在读到她的拈酸含醋、伶牙俐齿时,忍不住双眼涌泪:玉卿,你内心深处的那份被伤的痛,我懂!

前段时间,在 “喜马拉雅”电台听兰国沧海客揭秘《红楼梦》的节目,《癸酉本石头记》(即《吴氏石头记》)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网购了纸质版《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进行阅读。后二十八回的文字较前80回略显粗糙,但人物结局与判词影射暗合,草蛇灰线的伏笔合理呼应,直觉告诉我它和前八十回是一体的,是我多年来一直寻找的结局。尤其各色人物惨烈的结局,那种国破家亡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剧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这正是将大美毁灭给人看的社会大悲剧、民族大悲剧,也是《红楼梦》真正要告知后人的一场家国悲剧!

读着吴氏(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后28回的文字,我渐渐明白了高鹗先生续写后40回的良苦用心。如果没有高先生“兰桂齐芳”的家族复兴改写,单看这后28回浸透家国血泪的文字,这部书能不能活到今天还真是个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高鹗先生就是《红楼梦》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感恩的人!

絮絮叨叨这么多,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部自己所认知的红楼梦。人生将半,红楼四十年,一部《红楼梦》早已在我的心中长成了我所喜欢的样子。无论这场“梦”真正以何样方式收官,我相信展示出的定然是它作为古典文学之尊最美的样子。今生有幸,缘遇红楼,沉梦红楼,无论过去与未来,我的生命都会因它的存在而不觉萧索和庸常……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红楼”情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