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精神史》读书笔记 :冷门好读的社科书籍|手的趣味精神文化史:执子之手,将子拖走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触摸某一物体时,要是仔细观察,一般都能感觉到物体和我们自己的手之间的触感。尤其是每次我们与人握手、爱抚婴儿的时候,我们有时可能会意识到,身体接触对于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多么重要。

而当我们与亲朋好友相见和告别时的握手与挥手,手更是我们表达情感的直接体现。

据我之前阅读过的一本科普书籍《神奇的连接组》大致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元就是利用大脑与手的神经突触连接来通信,表达纷繁复杂的人类情感。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在本书中并未则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跨越临床医学、艺术史、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揭示了手的精神文化史。

我国古代常用《诗经·硕人》中的“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来比喻女子柔嫩纤细的手。

与我们以往认识所不同的是,达里安在本书中并未提及与手有关的美学及其它,其主要从精神分析学角度,为我们讲述会思考的手,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手为我们服务。它们是我们用来执行动作的工具。它们让我们能够操纵这个世界从而实现我们的愿望。手的能动性不断刺激我们实现自主权,但也正是手的这种能动性剥夺了其实现的可能性。”

手之于我们人类,犹如翅膀之于鸟类,鱼鳍之于鱼类……我们人类除了用手完成日常的吃喝拉撒,还用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欲望。

“上帝之手”除了是人类用来意指的命运之手,还是足球比赛中的戏称。足球比赛中用手将球打进,且被裁判误判有效的情况,通常被称为”上帝之手”。

其主要来源于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上,阿根廷20世纪著名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并且裁判判定进球有效,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用我们的双手来创造东西,以对抗我们也生活在其中的非物质世界,这是过去基础性的、令人满意的身体技巧的遗留或复兴。”

虽然作者没有提到,但我觉得手对于聋哑人来说更是独特的存在。手语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是聋哑人的主要交流方式,手语是主要是靠手势、表情来表达、传递信息,靠眼睛来接受形象信息的语言。

比如2021年的奥斯卡电影《健听女孩》翻拍自2014年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形象贴切地为我们展示了手语的魔力。

作者认为,对婴儿来说,手象征着一个奇怪的“他者”,它可能代表着其他人的存在,即父母。父母的爱与呵护同婴儿的身体和身体功能紧密相连。婴儿在注视物质的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手探索物体。

紧握的手是人类依恋的象征。口袋让手找到自我安顿的空间。自慰和自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对立的……

这是一本关于手的趣味文化史,从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层次地发掘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细微差别,更加理性与感性地对待我们这双富有神奇魅力的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手的精神史》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