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轩的意思
文/王渝飞
父亲离开我的最后几年一直就蹲守在家,上街也得等我来时才一起出门。视力近盲是一个方面,主要是他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时被摔过,医生说要清洗掉脑中淤血需开颅,不然头晕是常态。
开颅是个大手术,父亲认为他能吃能睡没有这么严重。但是经常一个人在家呆着总不是个办法,在几个养老院里挑了两个环境住吃卫生都不错的陪他去看过,他摇头不答。他有一个很固执的观点,只要记忆好就是正常人了,我俩坐在街边小憇时,他常常信口背出《秋水轩尺牍》里的一些文章,都是古文,听不太懂。我把话题转开,父亲喜欢书法,这个话题他也是兴致勃勃,可以侃侃而谈。我明白平常少言寡语的父亲这是在告诉我,他不需要照顾,他头脑清醒得很,他不愿离开家。
老人该如何生活,曾经写过一个独幕话剧《云姑娘》,借六个老太太从各自的家庭走出来,交汇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以此来探讨老人们的内心想法。我认为她们彼此是孤独的,是不易相处的,碰面交谈是被逼无奈。我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故事,但我知道职业特征和生活环境的烙印对形成性格是有影响的。工人、家庭妇女、佣人、教师、公职干部和佛教居士,要在一起聊天,诉说、倾听、厌烦、关注,一定会发生很多观念上的冲撞,既需要彼此理解换得心情舒畅,又需要不被理解保持独立个性。六个人在剧中以等待没有出现过的“云姑娘”为事由,完成这幕戏的结局—-老人孤独根深蒂固。人是渴望交流的,但交流改变不了本性。我想通过这个戏解析父亲性格中有无潜在的变化可能,哪怕有一点理想中的希望也好。在每一个历经岁月的老人心里,就是一个世界,不需要说明,这台戏最后没有排出来上演。
零点话剧团带着自编的轻喜剧,去重庆本地几个养老机构做公益演出,我很注意观察离家的老人们他们的生活,甚至还要求走进房间饭堂,近距离接触这些环境。老人住的像酒店公寓,单间配套最多,一日三餐和扫地抹屋的事全部有人解决。还配备了娱乐室、活动场馆,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有的还建了游泳池,活动时间与专业指导都有安排,很像一所学校的课程。所以每个养老机构都挂了老年大学的牌子,听起来都非常有脸面。林荫道上三三两两来来往往的人,就有点像去上课的样子。六七月份户外已经很热了,好多活动室的门都开着。但是进去最多的是麻将馆。
现代对老人的关注做得最好的是欧洲的丹麦与德国,亚洲有新加坡和日本,报导很多,有在家养老和集中养老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家养老就是通过社会办各种兴趣协会把每个有相同爱好的老人聚集在一起,排遣孤独和寂寞,前提是不离开本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集中养老是以交流沟通取胜,兴趣爱好为辅把老人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融入在慢节奏的整体老年群体中,更有利于防病治病,缺点是必须有一个新旧感情适应的过度期,性格内向的人转换起来不太容易。在社会资源严重不足的今天,目前中国式养老机构普遍选用这种集中模式。因此组织各种兴趣班也就成了集中养老的内容标配。如果项目开设不对路就会占用资源,形成新的浪费。
拿不起眼的个人爱好书法为例,这是各养老机构必设的项目,都会在阅览室、活动室、会议室、前厅、走廊张挂书画作品,有名人题赠的、大赛获奖的、领导留迹的,墨宝四溢光彩,氛围也很好,抬头望去文化底蕴十足。但我的印象中父亲的书法不是这样喜欢的,是他在那些年转换人生的一种谋生手段。父亲练得一手好字,常被懂行的人说成“柳”体,或“欧”体。印象最深是文革时,福利社上班就是写大字报,常常看见乒乓台边,围一大堆人看父亲写毛笔字,赞扬声不断。抄写大字报活不累,但得从早站到晚,抄了一篇又一篇,饭凉了天黑了才能回家。不过那种运动年代,旁边围观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唯独父亲可以明哲保身一站到底,算烟雨堡的一个风平浪静的人。
父亲也想让我学书法,回到家给了几本帖叫我临。但是父亲那种变了体的一个一个切分得很独立规矩的字,怎么看也不像柳字。但是父亲说先临柳后学欧,把准了结构再入行书就成形了。我排斥练书法,最难堪的是有些大字报的内容还是揭发我母亲想翻案不认罪的,抄写大字是喊抄啥就抄啥,没得选择我觉得不好玩,也就偷懒没有认真临帖,到现在我都背不出临过上百次的《玄秘塔》碑帖上的内容,可见心不再焉到何等程度。每次父亲检查都让他失望的摇头嗟叹:不用心啊!至于还想我提升到欧体早抛之脑后了。但是父亲的的确确是从书法苦练中,改变了他的一生。先把皮鞋厂徒弟身份转换成陪德善堂的职员,然后又从职员进入到红十字救济分会干事,重庆解放时,再从干事收编到重庆市民政局当了干部,并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公务员,又因公务员身份认识了同是公务员的母亲,并组成了家庭,他认为他走的路是对的,一手字一路正道成人。
母亲去逝较早。晚年他一个人生活,还是用写毛笔字练书法度过了十几年。后来眼睛看不见了就用钢笔练盲写,他把能背的古诗词反复抄写,没人讲话就把电视机开着,歌舞音乐电视剧百家讲坛从不间断。有时候我遇到一个生疏字想不起怎么写问他,他会很有兴趣回答,完了还说查四角号码,随即报出一个编码数字让我取字典查实,当我照本宣科念出来应证了他的回答,他会意犹未尽的用右手食指在空中比划着写出来,手过风起有点有横有撇有捺,满脸高兴自得其乐,书法应该是他一生的忠实伴侣了。
图片
我冷落书法也让我与父亲失去了很多对话的机会,为什么要似柳似欧的自成一体也无法知晓,闲时偶翻字帖,看到欧阳询的小传眼睛一亮:“欧阳询13岁那年,因父亲欧阳纥任广州刺史,被皇帝猜疑怀有二心,于是据广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于死,其余悉数被杀。”“13岁逃匿免死”,这与父亲13岁成破落地主家孤儿离家去做学徒,难道没有一种年龄上暗合灾难的意思?
新建的养老机构依山傍水,穿行在风景如画的公寓楼房之间,宣传栏张贴着组团信息:武陵仙女山、三亚大龙湾旅游活动,夏有避暑冬有采暖的计划考虑得很周到。中颐集团(重庆)康养总院社工黄姐带我们去生态园区内的家庭农场基地,这是专为各家亲代子孙们准备的田间地头,供销社窗口还售卖新收获的绿色疏菜;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社工小张指给我们看远处新建的护理学院,正在为一批批新的大学生进入康养事业,提供学业技能培训……说着一辆大巴车缓缓驶来,一群老人拎着购物袋,喜笑颜开的走下车,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社工大郭告诉我们:“这是去超市的购物班车,有些老人喜欢吃点零食,喜欢自己买点日常小用品,我们就满足老人个性化生活采买需要。”我好奇地问:“可否随时报名入住呢?”第一社会福利院社工老杨回答让我惊诧:“现在入住要排队,已经预约到1000号以后了,等要5-10年啰。”这么好的市场……不过我注意到,前台接待处招呼来访客人仍然有不少人忙碌,真是1000号以后直接挂客满不可以吗,可见也有空隙可钻,因不是诚心要入住,没有细究打探虚实。
独幕剧《云姑娘》没有写好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懂得有趣的老人生活,每个人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充分尊重,让他们从心底感到开心幸福,感到对生活的期待以及作为人的价值,可否设计一种健康币,从劳动从活动做起,只要积极参加就可以实现,比如打扫个人卫生、整理房间、参加健身运动等等,都计入健康币的储蓄,让个人获得收入。有了钱可以用,比如买喜欢吃的糖果、零食、日用品,攒了更多的健康币,可以购买外出旅行,逛街购物,打游戏,买福利彩票,听音乐会、看演出,比麻将更丰富的生活就回来了。
让老人重新找到“赚钱、存钱、花钱”的价值感,这样会避免出现吃饭洗澡睡觉程序化被动养老现象,或者仅仅解决混吃等喝处处需要被照顾的麻烦,生活一下子会有了目标,会点燃激情,会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在这里建立完善的健康币运转系统,娱乐设施不再是摆样子,有趣的劳动也有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课堂不再形同虚设,有专长特长的人得到了鼓励,老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圈子和价值,养老成了储蓄健康和希望,这才是真正的养老!
花掉手里的健康币,应该有更多的思路,现在很多百货商场建材商城退出经营,位置大都在中心商业区,停车、公交换乘都方便,选择合作方开办一家老人综合超市,以老人为服务对象,将生活超市、百货商场、家电维修、健身中心、书店影院、美容美发、娱乐舞台、餐饮咖啡等集中在一起,划片划楼层布局、运动步道相联、电瓶车交通循环代步,可以从早上晨练开始,由商场员工组织带领开展一节一节的体验娱乐课程。健身操、室内的健身步行、坝坝舞、太极拳都有,晨练课上完喝个茶,吃个早餐、再买菜结伴回家。老人65岁后有免费乘车卡,可以吸引一批家养老人参加,生活用品、食物、服饰、首饰等,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需在特定商店买的:护膝、手杖、按摩器等商品都有,采用小份儿装、配套小型购物车,各种产品体验包教包会。
特点是把购物天堂和娱乐中心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购物、社交、运动、学习课程、做手工一包在内;免费使用乐器房,可以弹钢琴、打架子鼓、唱卡拉OK;看本书,喝个下午茶,安静地坐一下午;还可以跳交谊舞、做瑜伽,让形体变美;组织料理、摄影、戏剧、插花等技艺传授等等,专设自娱自乐的舞台和展厅,组织演出和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览,上百种娱乐活动应有尽有,增设宠物照料与美容、交水电气费、电话费、保险费、维修家电、修车、教手机运用、手机摄影、代办取款、转账……一站式解决大众吃喝玩乐的所有需求,颠覆对购物中心超市的认知,犹如开办一个“老人迪士尼”乐园,甚至还可以向少儿益智活动内容延伸,照顾到老年人带孙的传统习惯,扩大服务项目,老少齐乐。
买健康、乐观生活方式才是它的本质所在。老年人最害怕孤独,生活能力的减退和逐渐老去往往会产生自卑,这些感受导致了尊严感的丧失,他们需要一个场所,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将老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这样的老人超市现在全国还没有出现……
预计到2020年,全重庆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800万人,占比会高达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3%,而现有养老机构仅1400所,养老床位才21.2万张……这么庞大的失落群体应该有它需要的火热的市场。
《秋水轩尺牍》清末民初,许葭村著,一个生前非常不得志的幕客写的书信合集,收集了229封,所涉内容:诗酒酬唱、安贫雅趣、自得其乐。图书内容介绍一栏说:此书是文言写信领入门的最佳范本。那时白话早兴,仿学古文列为旧学不提倡,父亲小传里说到家庭有一则写道:“父亲(指我爷爷)因抽鸦片致家道中落,为了支撑家用,在来凤街上摆了一个摊,做善写,专帮人写信写状子算账。”这算是一个活路,就是挣钱养家吧,还好当过几年地主家少爷,读过私塾有旧学底子。但是这样的日子熬到父亲13岁那年最终还是成了孤儿,不得不离开老家,托人介绍到重庆一个鞋厂学做徒弟。要有文化能写会算,大概就是少年时的父亲对心目中他的父亲形象的一种挽留吧。一个善写不算手艺,但在文化不多的乡场上是为数不多的名人,这么一个家庭的孩子,总也有几天尽兴的顽劣,不然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喜欢一本用文言文写的书信集。一直到父亲要离世的时候,万般诸事皆放下,唯独记得与己无关的《秋水轩尺牍》。我猜那个乡场上,有个用善写糊口人的书桌上,可能就随时都放了这么一本工具书,父亲惦记的是一个13岁的孤儿,一生对他父亲的心底呼唤,至死不变。
我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你,却发现世界上最好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