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黄葛晚渡》有感
文/补世成
与母亲河长江打过一辈子交道,外加又在长江跑过30多年的船,所以我对母亲河长江真是情有独钟,对长江边所有码头也颇有兴致。这不,今天在家闲得没事,我又翻开了自己家藏的《老重庆影像志.老码头》。
翻着,翻着,当我翻到“黄葛渡码头”时,我就突然被书中,一首名叫《黄葛晚渡》的古诗,给深深吸引了。诗的原文如下:
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
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因为此诗系南宋名将,抗蒙民族英雄,时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所作。更奇特的是,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南宋抗蒙激战犹酣之日。所以尽管南宋作诗已不是时尚,但作为一位抗蒙英雄,他仍还能以十分宽广的胸怀,十分坦然地面对时局。以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真实地描绘了黄葛古渡,在黄昏时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因此在读过此诗后,让我心里真是感慨万端。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1199年生,湖北蕲州人。他不但文武双全,而且还有勇有谋,并厉志精忠报国。淳祐元年(即1241年),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夔州路转运使,驻守在如今重庆。到任后他招贤纳士,革除弊政。广储粮,肃军纪,使其军威大振。
在抗击蒙古大军南侵时,他针对蒙军善骑的特点,积极采纳合川钓鱼城守将冉璡、冉璞兄弟俩的建议,利用筑城、屯田、坚守之策,终将大汗蒙哥击毙在合川钓鱼城下。不但扭转了整个战局,而且还大获全胜。从而使合川钓鱼城,不但获得了西方人称“东方的麦加”(即伊斯兰教之圣地)的美誉,还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为支撑南宋半壁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
因此,在读过他的诗作后,不但使我感慨万端,一种敬佩之情也从我心中油然而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这种脚踏实地,坚毅果敢,大智大勇,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国人学习。尤其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地方的父母官学习和借鉴。
诗人所描绘的黄葛渡口,就在重庆城长江之南,与重庆的南纪门隔江相望。即在今天重庆长江大桥,南桥头下端,宏声路下口,临江附近。
据传这里在古代,到处都是古树参天。尤其是在渡口处,有一棵巨大的黄葛树遮天蔽日,黄葛渡便因此而得名。这棵千年古树,到1968年都还在渡口挺立,只是因洪水严重受伤。1972年才被人为砍伐,这令今天的世人实在叹惜。
从黄葛渡口下望,映入眼帘的便是天水相连的“龙门浩”。所以诗人在诗中写到:“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这后一句更是言简意赅。也就是说因为等待过江的客人很多,所以他们才只好放下肩上的行李,在黄葛树下暂且歇息。由此可见,虽然当时正处在抗蒙战时状态,前方将士激战犹酣,但后方国人生活,却仍然一派祥和。他们正在渡口,有序等待过江。
诗人在后两句,虽然用了“急”和“争”二字。但这也只是因为来晚了,过江的客人多,所以才“急”、才“争”。这与抗蒙激战,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整首诗把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描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真是充分显示了,一名大将的崇高风度,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黄葛古渡早在宋朝初就已经形成了。并且还是渝中半岛,通往南岸南山的主要隘口。但当时只有很少的木船在摆渡,到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木船才发展到8艘。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庆开埠后,黄葛古渡便被英国海关控制。在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才开始从木船摆渡改为轮渡过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历经千年的黄葛古渡才停止摆渡。
自南宋民族英雄余玠写过《黄葛晚渡》之后,在清.康熙年间,还有一位诗人周开丰,也作了一首《黄葛晚渡》。他在诗中写到:
渝江秋色老,野渡暮生寒。
天水苍茫合,烟岚缥缈看。
悄无人共语,似有艓横滩。
极目层城上,风高更倚栏。
因为有历代古人的真实描绘和赞颂,所以在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王尔鉴任巴县知县时,再见黄葛古渡“有黄葛古树,偃盖渡旁。雨余月际,遥睇江烟苍茫间,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于是他就将《黄葛晚渡》,喻为重庆“巴渝十二景”之一。如今虽然黄葛古渡已停止摆渡,但人们依然还时常会想起它。会想起当年那夕阳西下、人流攒动,排队过江的情景。尤其是想起,每当夜幕降临,渡口、跳船的灯光,与山城的灯光,与长江之水交相辉映,汇成了山城重庆独特且纯厚,又多姿多彩的夜色,让人们依然还难以忘怀。
自从2005年开始,长江南岸上自黄葛古渡,下至弹子石轮渡码头一带,沿长江南岸6.8公里,已改建成了重庆城南岸的南滨公园。
公园占地330亩,以绿色为生命,以文化为灵魂,以灯饰为特色,集巴渝文化于一体。供人们,游、娱、购,吃、住、行。因此,每天来这里分享生活乐趣的人,散步的、休闲的、度假的、购物的,总是络绎不绝。那场面、那情景、那气氛,让人见了不但今非昔比,更是令人感叹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