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而在《论语·先进篇》中,我们也能找到与海德格尔相似的生死态度: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本书作者为生于1932年的日本现代作家五木宽之,他在本书中以随笔杂感的形式,借助佛陀和亲鸾的思想,从负面思考的角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直白向死而生的生命物语。
在生死观的问题上,五木宽之在本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滴,却构成滔滔大河。它是向着恒远时间流动而去的节奏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各自完成了自己这一水滴一生的旅程,不久便回归大海。在如母亲般的大海的怀抱中,与其他水滴互相融汇,在光和热的包裹中向上蒸发,升腾到天空,然后再次回到地面。
这让我想起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里面》一书里曾分析过死亡问题:“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弥漫着死亡的可能性,死是生命终结确凿无疑、无可取代的必然结果。
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在《什么是悲哀》亦曾写过相似之言 :什么是悲哀?茫茫大海。什么是欢乐?海底珍珠。不待从海底取出,或许已毁于中途。
本书作者五木宽之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苦思冥想中,拨开人生的夜与雾,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光与影之中,即生活在光亮的白昼和黑暗的夜晚里,生活在炎热和寒冷中。现实的生活,其实就是在地狱与极乐两个世界间不断地奔波来往。
存在的是大河,而我们只是顺流而下的一滴水。有时会跳跃,有时会歌唱,有时只是默默地流向大海。既然人生是一连串痛苦的连续,把自己空想城大河的一滴时,就自然地感到,已没有必要特意去死了。
诚如鲁迅在《野草·希望》所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既然死是痛苦是生命存在的常态,而死是存在着的生命必然的结果,何做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局外人,在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看透生死,顺其自然,好好地活在当下,感受生的哀愁与喜悦呢?就像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里所写的:“没有生活的绝望,就没有生活的爱”。
1、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海德格尔
2、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海德格尔
3、 人当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
4、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 ——海德格尔
5、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
6、 面向死亡而存在。 ——海德格尔
7、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海德格尔
8、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
9、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人生在总体上就是痛苦的连续。人生痛苦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与文明是否进步没有关系。
人的生存就是一连串痛苦的连续
人生是一连串痛苦的连续
每个人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
向死而生
人的生命源自于大海,死后又复归大海
回到了生命之海,然后再次从海里升腾到天空,然后形成云,形成露,再次成为雨,重新开始走向地面的旅程。
空想的有关生命的物语
我把自己空想城大河的一滴时,就自然地感到,已没有必要特意去死了。
每个人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滴,却构成滔滔大河。它是向着恒远时间流动而去的节奏的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各自完成了自己这一水滴一生的旅程,不久便回归大海。在如母亲般的大海的怀抱中,与其他水滴互相融汇,在光和热的包裹中向上蒸发,升腾到天空,然后再次回到地面。
现实的生活,就在地狱与极乐两个世界间不断地奔波来往。
鲁迅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存在的是大河,而我们只是顺流而下的一滴水。有时会跳跃,有时会歌唱,有时只是默默地流向大海。
我们的生,不过是大河水流中的一滴水而已。但是已无数其他的一滴水一起,共同构成滔滔大河,确确实实地向着大海流去。
人世间时而清澈,时而浑浊,说起来是跟河流一样的。
我们生活在光与影之中,即生活在光亮的白昼和黑暗的夜晚里,生活在炎热和寒冷中。
人生的夜与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