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19年中国人所写的近代日记文献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国学热的升温,曾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再次冲上畅销书榜单,经久不衰。曾国藩终其一生都有通过写日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习惯,曾国藩也因他的日记内容,被人们奉为道德楷模和人生导师。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晚清的文人士大夫有写日记的习惯的不在少数,日记不仅是他们收集资料,记录日常人生见闻、家训,撰写著作的记录文体形式,还是他们自省,提升自我道德修炼的重要工具。
其实孔子、王安石、申时行、冯玉祥、徐志摩、胡适、雷锋等人,也应该算得上是日记爱好者之一了。
早在20世纪上半中,日记就不仅是文人案头的读物、交流的谈资,而且成为文史研究的重要资料。由此催生的日记体文学,还在新文学运动中,作为文学生力军冲锋陷阵,为新文学的开拓立下汗马功劳。
胡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丁玲、阿英、赵景深等人都为日记研究和日记文学的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日记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史、环境气候、地域文化、阅读史和书籍文化、传记学和个体意识、经济史和生活史、灾难史和疾病史、易代之际的科举和教育、日记与文学、出使日记或域外游记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今后的日记研究,应当致力于恢复日记的主体性,在重视史料发掘的基础上超越史料学。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由文献整理到文献、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存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揭示近代日记文献的丰富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字迹潦草难辨的日记,利用率低,终成为日记研究的一大遗憾。
不过,也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心存日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我们得以窥探到当时的世风与人情。
翁心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繁琐的礼仪社交活动,我们得以看到其在官场礼仪和世俗应酬活动中花费掉了人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悲又可笑又无奈,不禁自省我们现代的俗世社交活动之于人生的意义。
另外,从常熟翁氏家族的家信里,我们又能观察到克己知足、廉洁奉公、报国恩、扬祖德是翁氏家族共同遵循和自觉维护、逐代传承的一种精神范式与家族文化。
1960年5月,陶铸在对华南师范学院和暨南大学师生的一次讲演《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文中曾指出: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阅读这本书之后,发现与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具有私密性性质的日记比较大不同的是,晚清的文人士大夫主要是通过“自省日记”来强调自我的“修身”实践,这也因此成了我们研究晚清历史、家族志等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