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读书笔记 :亲近自然,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慰藉作用,摆脱文化孤独症

我走进大自然,寻求抚慰和疗愈,也让我的感官再次敏锐起来。

——约翰·巴勒斯

之前曾经阅读过20世纪知名的英国博物学家杰拉尔德•达雷尔的《希腊三部曲》,达雷尔以优美生动的笔触,在书中回忆童年时光,分享了他们一家在希腊科孚岛,人与大自然那令人神往的精彩故事,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而在挪威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的《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里,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疗愈的作用。

研究表明,身体接触是灵长类动物之间和谐相处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身体接触的灵长类幼崽会夭折,而缺少抚触的成年灵长类动物也会变得更具攻击性。随着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人类也越来越疏远彼此,滋生更多的暴力。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自然景观和自然体验对人类成长和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益心理健康,还能提供有益的独处时光。与此同时,自然景观还能增强孩子面对压力和逆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参与社会互动,提升社交能力。

“大自然所提供的空间和元素能激发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还能充当发明创造的媒介。对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们来说,发明创造是常有的事。”

儿童需要自然来开发感官,进而促进学习,提升创造力。在自然元素更加丰富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大自然能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能激发他们思索无限与永恒。

多项研究表明,大自然可能是治疗多动症的有效方法,既可以与药物或行为治疗一起使用,也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代替药物或行为治疗。

“如果我们想要拯救环保事业和大自然,我们还得拯救一种濒危的标志性物种——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儿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逐年加快,现代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远离自然缺失症,感受大自然的慰藉作用,摆脱文化孤独症,增强环保意识。

其实每次我在网络媒体上看到北欧幼儿园基本上都是实行林中漫步教学模式时,总是会下意识地将其与我们的进行做对比,或多或少都有些感触。除了佩服他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感慨我们的匮乏与不足,但好在现在教改一直在不断地推行中,现在的大多数幼儿园中小学基本上都有培育小孩子郊游,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愿地球上没有林间最后的小孩,我们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宠物疗法是园艺疗法的一部分,对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有效。当我们赏鱼时,血压一般会有显著地下降。拥有宠物的人较少罹患高血压,而且在心脏病发作后也更容易存活。拥有宠物的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低一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