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之父”的传奇故事
容闳(1828.11.17-1912.4.21),英文名Yung Wing,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一户贫困农家,即今天的珠海市南屏镇。如今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东大街一巷二号,有一座珠海容闳博物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参观参观。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西塾读书;中小学时在澳门、香港的MorrisonSchool就读;1847年时,跟随该校校长美国教育家兼牧师布朗前往美国开启留学生涯。到达美国后,就读麻省孟松预备学校;其于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并于1852年入籍美国;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美留学飘荡了八年后,又只学过四年中文的容闳,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州美国公使馆给美国驻华公使传教士做秘书,活不多,工资少。
“我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和阁下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而且我是中国人,为自己的祖国服务,然而却不能享受同等的权利,乃至拼死拼活,也不能当上税务司,那我还有什么奔头?”
三个月后,容闳辞职了。经朋友推荐,先后到香港地区的高等审判厅担任审判庭译员。当律师梦破碎后,他成了上海海关的一名译员。由于无法忍受海关职员、船商沆瀣一气的氛围,看不到光明前途的他,再次果断地选择了辞职。
“一个做大事的人,必须守住底线。容闳不是不知道钱好,然而他有更高的目标,染缸与自守之间,他只能选择后者。”
之后,容闳到一家英商公司上班,期间遭遇到洋人抢他的灯笼,在他的辫子上系棉花球的事件,他都据理力争,为自己争一口气。后来英商公司倒闭,他再次遭遇失业。
容闳通过译书赚钱之余,经朋友推荐,到一家外资公司的分公司上海宝顺洋行作买办。成为买办之后,容闳在经营丝茶生意之余,得以观察到沿途民情民生的真实状况。
容闳在香港做译员时,结识了太平天国的洪仁玕。起初他把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天京之行,他再次遇到已经成为干王的洪仁玕,向其提出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得到了四等爵位“义”,他盼望着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机会。
可惜碍于形势,理想未果,失望的容闳告别了洪仁玕,离开了天京,回到上海。接着在安徽之行后,容闳又辞职了,他选择做一个独立的民间商人,为自己打工。
此时,曾国藩的幕僚李善兰前来力劝容闳弃商从政,以完成一番宏愿,容闳对此喜不自胜。1863年,容闳到安庆谒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容闳说:“你是一个有胆识之人,是为将才。”
曾国藩在听了容闳的“植柳计划”之后,授予容闳五品顶戴,展开洋务运动的工作。容闳借力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权威和领袖,促成了晚清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的设立和官费幼童留美计划,开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和留学的先河。
容闳告诫门生:“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在1872-1875年间,容闳先后推动四批共120名幼童陆续留学美国。
容闳坚持了十年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培养出不少为了实现理想与抱负,可以忍受各种羞辱与不公的“小容闳”,比如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人。
容闳的一生都致力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留学报国之路,为我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提出的“通过西方教育,使中国将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朗、富强的国家出现在东方”的理念,留学报国的精神,放在今天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