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生不出儿子的宋仁宗赵祯,70岁无子的包拯
孔子:“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阉然媚于世者,乡愿也!”
这一本通俗历史书籍,读来颇为有意思,确实通俗易懂。作者以现代观点代入去解读这些尘封在遥远古代里的人物,纸上的人物似乎都变得立体、鲜活了起来,个性鲜明。
作者认为,好官和坏官,最主要的一个区别,就是观察他是不是个无原则的老好人。
作者在每个章节里,在讲述宋朝通俗史的同时,也顺带轻议论了一下大宋朝各式各样的硬骨头官员和多种多样利欲熏心的腐败货色。
不过,宋朝的忠臣们大多是刺头,以忠言逆耳为标志,从直觉上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意识到一团腐败虚假的和气是衰败的前奏。
比如宋仁宗赵祯52岁时,仍然生不出儿子,遭到群臣接连不断地攻击。面对范镇直言敢谏,尝请立太子,逼迫仁宗就范的行为,吃不消的仁宗,直接剥夺了他的谏言权,将他降为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可仁宗也有他的苦衷,他首先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然后是个仁慈的父亲,最后才是帝国机器的部件。他的理性和感性产生了矛盾,这才不得不求助于大臣,希望能在范镇这里通融通融。”
范镇拒不履职,待命百余日,仁宗继续与他打太极,拿执政大臣当挡箭牌。面对须发为白的范镇的19道奏章,仁宗大打感情牌,哀求范镇给他三年生儿子的时间,范镇由此消停了些。
两年后,仁宗与已经70岁膝下无子的包拯同病相怜。
性格软弱的仁宗为了张贵妃的亲戚张尧佐,贬谪直言不讳的谏臣唐介,实属有些意气用事的感觉。还好仁宗不是个昏君,冷静下来后,将唐介改任英州,同时专门派人在路上保护。
最终七年的“建储”之战,以濮安懿王之子宗实,即赵曙为太子。赵曙进宫半年后,仁宗驾崩,赵曙成为宋英宗而画上句号。
英宗是个孝子,他认准一条,谁支持追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谁就是自己人。
韩琦和欧阳修站到了英宗这边,在英宗的支持下,韩琦和欧阳修默默地把反对派一个个清除出局。
但在“濮王之仪”这件事上,他们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当他们最大的靠山英宗去世后,不断地有人弹劾欧阳修,欧阳修在第三次递上辞呈后,神宗批准他成为亳州知州。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乡愿”气息相对淡薄,是一个优秀的士大夫。他与同事议论时事,不和稀泥,不含糊,这是一个传统辞职分子身上极为稀缺的优点。另外,千万不要和天下的读人作对,不然下场可能还不如欧阳修。
而脑力过人、富于探索的王安石是个自在、高傲的人,平时很少和人闲谈,不苟言笑,平生最喜欢思考与读书学习,终其一生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同时也是一个讲求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当苏轼、苏辙兄弟俩金榜题名走上仕途之际,王安石却拒绝为苏辙起草任命书,只因他当初不同意选这个人,苏洵也因此下王安石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这本书弥补了我猎奇北宋野史的好奇心,在恢宏的北宋历史背景下,欣赏个性十足、命运各异的北宋人物群像,学会明辨是非与为人处事之道,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