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找到你,爱你也爱自己
——评台剧《想见你》
2021级4班 林洁蓉
你未必光芒万丈,但却始终温暖有光,在去往未来的路上,别忘了好好爱自己。
——题记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2019年火爆全网的台剧《想见你》再次将伍佰的《Last Dance》带回大众视野。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2的良心剧自播出以来便备受瞩目,直到三年后的今天,热度依然不减。故事里的黄雨萱,李子维,王诠胜,陈韵如和莫俊杰,不仅成功将观众带入他们的故事,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剧集播出期间,剧情及人物数次登顶微博热搜,更是一度引发“爱奇艺瘫痪”现象。起初是被充满悬疑色彩的剧情吸引,反复观看后,却被悬疑外壳包裹下的故事的温暖内核及主创们对该剧的精心打磨所深深打动。
《想见你》以寻人为起点,讲述了2019年的黄雨萱仍深陷两年前男友王诠胜意外离世的阴影无法自拔。偶然之中,在一卷放着伍佰的《last dance》的神奇录音带的帮助下,二人反复穿越寻找彼此的故事。第一眼看下来,或许大家认为这是一部老套的青春纯爱偶像剧,又或是“换汤不换药”般,用高级的莫比乌斯环外壳包裹的穿越神剧。但看完全剧后,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描写纯爱电影的剧本,也不是一个单纯展现烧脑悬疑的穿越时间线的故事,这是一部高度涵盖了校园欺凌、自我认同、原生家庭、人生选择、社会偏见的启示性影片。
独特的剧本创作和呈现方式,敏锐的社会视角,敢于直面和触碰社会弊病,人物形象的塑造,巧妙的故事情节和诗化的台词语言,我认为是《想见你》热度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想见你》运用了典型的影视学拍摄手法,运用“多维空间模式”对无限循环性加以解释,同时对单维时空下可能出现的逻辑漏洞进行填补。
首先,整个故事由莫比乌斯环和蝴蝶效益两个大框架构成,为避免时间穿梭所带来的故事叙述矛盾,该片引入了“平行世界”的概念来解释时空穿越这一悖论,同时通过“多维时空”来拓宽故事的表现容量及人物的不同时空性。故事中,导演及编剧很好地将莫比乌斯环中地无限循环性和可变性诠释出来。莫比乌斯环看似牢固却并非无可改变,“沿中线剪开”这一解决方法,使得整个环状结构不复存在。编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巧妙运用莫比乌斯环的特性,预设了让一个环状结构成为环套环的双侧曲面的可能,即设置触发机关,让黄雨萱和陈韵如两个世界不再重合,而这一触发机关,正是陈韵如是否存在。若一时空下的陈韵如自杀未遂且与穿越过去的黄雨萱和解,那么平行时空下的黄雨萱和李子维可以正常相遇相爱,只有满足这一条件,循环才会结束,故事才会重新开始。这是该剧本在逻辑上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的一个地方,也是剧集拍摄成电视剧后备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更是使《想见你》在起点上便与其他电视剧拉开根本差别的一大亮点。
其次,在传统电视剧将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叙述或从尾到头倒叙情节时,《想见你》特殊的“反类型影视”结构叙事成为了它杀出重围的又一大绝招。该剧在影片剪辑和最终呈现中,采用了“蒙太奇”手法达成嵌套式、交错式叙事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不断回放交叠,多重矛盾交织,多重视角对事件的诠释,究竟是谁,究竟为谁,谜题不断变大,谜底不断揭晓,例如在人物身份上,该剧并没有从一开始便直截了当指出各角色之间的关系,相反地,编剧设置了大量的悬念,日记本,录音带,助听器,每一个物件看似可有可无,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都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想见你》的主创们对剧集片头设置倾注了大量心思,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点。仔细看每集片头,你会发现这其中还隐藏了许多设计,而这些设计,在极大程度上,也昭示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诸如气泡、海水、泳池、溺水等等元素和情节,以及在番外中尤其突出的蓝色色调更是王诠胜性取向和最终走向大海结束生命的象征;掉落的时钟,散落的日记本,相机、照片等等,都是穿越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的物品;在隧道中穿梭的主人公同时也在不同时空穿越……片头中设置的种种细节,令网友直呼“细思极恐”,纷纷开启“福尔摩斯”般探秘手段,紧抓片中每一细节解释剖析。此外,片头设置延续了传统台湾电视剧的创作风格,将故事娓娓道来,如春风吹拂,将“小清新”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想见你》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传统呈现方式不同,其片头采用了“手账式”的拼接方式,将不同画面及所需要素有选择地拼贴排列,将故事以日记的形式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轻群体的喜好。值得一提的是,片头中出现的文案,更是《想见你》诗化台词语言的典型代表。“所有的离别,都是我在练习失去你”“慢慢把自己搁浅在无法拼凑的昨天”“如果我不再如初,你是否爱我如故”“你的出现,就足够占据我余生的那些年”等等戳心细腻的文字一度“出圈”,广受好评。高度贴合每集剧集走向的同时,完美诠释故事主旨。以诗般优美深刻的文字作为剧集开头,无可置疑,确实让《想见你》在价值层面诸如艺术审美上又多一个值得挖掘和肯定的点。
再者是番外篇的设置,番外的色调采用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与片名蓝色初恋呼应。从一开始就为番外的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使得画面在唯美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凄美感。此外,番外中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所有角色均是无声地出演,后期将台词以字幕的形式展现,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画面的冲击中。片尾中王诠胜沉默无声地赤脚走向蔚蓝色的大海,按照传统电视剧的思路,此时应该响起一段与之搭配的背景乐或是插入王诠胜的个人回忆,但是《想见你》又是不走寻常路。导演将画面聚焦在王诠胜背后的单车,沙滩上的书包,凌乱的耳机以及那个如释重负般走向大海的背影……故事的结束也十分“突然”,纯黑画面缓缓出现,以一句“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变得,不管我喜欢谁,都不再奇怪”收束整个番外。无声地沉默有时的的确确带来了比声嘶力竭更为震撼的体会和思考,这是这个番外给我最大的感触。
故事到单从片头番外的设置上确实便可看出主创们的用心程度,也正是这些细节,奠定了《想见你》在台剧史上甚至是电视剧史上无可撼动的高峰地位。
再来谈谈《想见你》敏锐而独到的社会视角和人物塑造。前文提过,《想见你》高度涵盖了多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及社会弊病,亲子关系、自我价值甚至至今仍饱受争议的“性取向”等问题,在该影片中均有涉及,并且不是简单一笔带过,《想见你》剧组对这些问题铺以浓墨重彩,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合进故事,渗透在故事的每一端每一角。剧本将主线聚焦在这个社会上很多的阴暗面,那些敏感的,不能被提及的话题在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莫俊杰、陈韵如、王诠胜为典型代表,这三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线索,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正对应了不同的社会现实。下面选取其中两个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说说陈韵如。导演在展现该人物形象多是通过陈韵如自述内心独白这种形式,很少出现她与其他人的对话或者对手戏。这与陈韵如本人的性格高度契合。而陈韵如的服装造型和神态各方面的处理也是使得该人物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为了符合该人物性格,片中的陈韵如留着厚厚的刘海,齐耳的短发,随身佩戴的耳机,走路永远盯着自己的脚尖,不敢与其他人对视,永远是一副乖乖学生的样子。所以即使黄雨萱和陈韵如均由一个演员扮演,观众还是能在演员出现的第一时间判断她所饰演的的角色。
陈韵如原生家庭并不很美满,母亲在不入流的场所工作,因为工作原因不可避免地嗜赌嗜酒,父亲与母亲不幸福的婚姻,不断的争吵,以及她误以为的充斥在父母观念里“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了敏感内向,自卑怯懦的陈韵如。她不善交际以至于给周围人一种孤僻、不好相处的感觉。她是个典型的“边缘化人物”,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她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到淹没在人群中,她是那样的胆小,胆小到即使面对自己很喜欢很喜欢的人,也没有靠近的勇气。因为不合群,因为自卑,所以也造就了大家对她的印象往往是阴暗而自私。她从来没有被谁坚定地选择过,反而是在短暂成为黄雨萱的日子里,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好感和友谊甚至是亲情,这让陈韵如更加怀疑自己,更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陈韵如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评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陈韵如的人生,根本是一场噩梦”。噩梦般的世界,噩梦般的自己,她认为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一颗星,即使拼尽全力发光,即使渴望有人发现自己的存在,最后的结果也只有坠毁陨落,即使坠落,这个世界上也还是没有人会记得她的存在。没有人喜欢陈韵如,所有人都在要求她成为黄雨萱,可是,内向自卑的陈韵如真的错了吗?不合群,不活跃,不善言辞是批判一个人是非善恶的标准吗?我想不是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千千万万个陈韵如,包括我自己。但是我相信不自信,胆小,不出众都不是错。而编剧将黄雨萱和陈韵如两个角色对比来写,也绝不是呼吁大众都去成为黄雨萱那样的人。她更多地传递的是这个世界是宽容的,它允许着每一种不同的色彩存在,或明或亮,只要是你自己,不一样又怎样。陈韵如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告诉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陈韵如们”,学会发现自己,爱自己,不要为了成为谁而改变自己,你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时也呼吁所谓的社会上“强者”们,当弱者无助地呼喊我讨厌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对世界绝望,相反地,或许他们还抱有希望,还渴望自己的心声被世界听见,渴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环抱,这个时候,坚定不移地选择和相信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最治愈的良药。
再来说说王诠胜。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他,我认为是蓝色。干净,美好,清冷,孤僻,不像红色那样热烈,也没有黑色的阴郁。身着纯白t恤,带着蓝色耳机,连斜挎的蓝色背包也是背的那样板正,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时,他眼里永远带着光和期待,这就是导演和演员塑造出来的王诠胜,一个很纯粹的存在。
王诠胜在正片中镜头很少。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触发李子维穿越的条件之一就是王诠胜的死亡,但是王诠胜究竟为什么死亡,在正片中也并未提及。在后续放出的番外中,解释了王诠胜的死亡原因。他是同性恋。像所有普通人那样,他小心翼翼地喜欢着那个他,送早餐,打篮球时送上水和毛巾……本来一切很美好,直到他的暗恋被发现。血气方刚的少年只将同性的王诠胜的喜欢当作一种耻辱,他的暴力,真真实实的校园暴力成为了压垮脆弱的王诠胜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性别,因为所谓的世俗,被喜欢的人唾弃,厌恶,甚至被冠以恶心等等文字,很难想象,那时的王诠胜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的绝望。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王诠胜,指责、谩骂、道德舆论、压迫集中在他们的身上,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的喜欢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不同。“白养你了”是大多数父母得知事实后的怒骂,“被他们喜欢上”是同龄人的害怕……许许多多的王诠胜被当成异类,甚至是摆上网络,自以为是的键盘侠们站在道德制高点大快朵颐地对他们进行抨击,甚至扬言同性恋是一种可以医治的疾病。我其实很不理解,相爱的前提怎么会是性别呢?那既然相爱的前提不是性别,为什么社会会对这些性少数者产生如此大的偏见呢?当忠于自我成了束缚自己走向社会,走向幸福的枷锁,我想,这绝不是文明日益进步的意义。而这也正是《想见你》想传达给所有观众的想法。台湾的同性恋题材的影视剧算是走在前沿,涉及此类型的剧本实在不算少数,而《想见你》引发的关于同性恋、性别歧视的讨论确实前所未有。主演们、导演编剧们在后期的宣传中也反复提及不算主角的王诠胜,目的也正是向社会传递一种不带任何偏见歧视的公平。事实证明,《想见你》在打破传统固态思维的偏见这方面确实取得相当成就,至少在观看完此剧后,不少原本思想较保守,对“性少数者”不甚理解的观众表示,这部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确实改变了他们对“同性恋”的看法,或许不能做到完全接纳和感同身受,至少现在不会再排斥和认为这是一种病。2019年这也正是《想见你》剧本创作的初衷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想见你》播出当年,台湾省通过了同性恋婚姻的相关法律,使得每一份同性爱情变得合法。
“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这就是《想见你》的社会意义,它告诉我们,学会跳出对自己的固有想法和生活轨迹去观察自己,学会喜欢和接纳自己是一件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或许我们都是陈韵如,又或许我们都是王诠胜,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也可以很美好地存在,或许做不到光芒万丈,但至少我们是坚定的,是温暖的。或许有一天,或许在某个角落,我们也是温暖了某一个人的存在。
当然,作为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电视剧,《想见你》在剧情设置方面,尽管已经达到同类型电视剧难有的严密程度,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如在2003年李子维出车祸时就已经摔坏了的随声听为什么还能够出现在2019年黄雨萱的手上;谢芝齐袭击陈韵如的时候,莫俊杰并没有在事发现场出现,为什么他的助听器会掉落在陈韵如身边:彩蛋最后出现的黄雨萱和李子维,那么如果没有穿越,陈韵如又去了哪里?编剧在最后并没有能够很完美地解释这些谜团,这也算是一个遗憾。
最后,我想说“不完美也是一种另类的美,缺憾的美”,不完美,不仅仅指《想见你》的剧情设置,也不只是剧中那些主角不完美的性格,不完美,还包括,这个世界上不完美的方方面面,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我们做不到改变,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好好地爱自己,然后勇敢朝着未来出发。
作者简介
✦
大家好,我是汉语214班的林洁蓉,平时喜欢听歌看书追剧。我始终相信好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力量的,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想见你》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就像剧中说的:有些喜欢能穿越时间,依然来到你面前。穿越时间的喜欢,我想用文字来记录,我也很庆幸,可以用文字记录我的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