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自由 ——评电影《末代皇帝》

得不到的自由/评电影《末代皇帝》

2021级3班 黄诗扬

向往自由,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却被铁链和枷锁牢牢地束缚着,自由似乎成了黄梁一梦。

——题记

《末代皇帝》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拍摄,由尊龙、陈冲、邬君梅、波德·奥图等领衔主演的一部著名史诗级传记影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该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电影,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并且未对电影内容作出任何限制和修改。1988年,这部电影荣获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项、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起初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被该片主演尊龙年轻时的颜值吸引,但抽空把这部长达3小时38分钟的电影看完,内心还是不免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触,决定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观点。

该片讲述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3岁登基成为皇帝开始到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再到最终成为新中国一名普通公民之间跨越半个多世纪提线木偶般的悲欢离合和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电影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的腐朽、衰败与没落。

1950年的冬天,此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抚顺战犯营里44岁的溥仪正在被战后审判,昔日皇帝成为阶下囚,溥仪被认定为汉奸和卖国贼。溥仪开始从实交代自己的前半生,而他的一生要从1908年说起。1908年的冬夜,年仅3岁的溥仪被接进宫里,被迫离开他的家醇亲王府和他的亲生母亲。大清朝最后一位掌舵者慈禧太后,和清政府一样,她的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点,她在最后咽气的时刻,下诏封3岁的溥仪为新的万岁皇帝。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在紫禁城的太和殿登基成为大清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尊贵的皇帝,登上了人生巅峰,拥有了整个中国。登基大典上,3岁的孩子怎么会知道皇帝是干什么的,龙椅、朝堂、乃至大典上的群臣跪拜,都让小溥仪充满了不解与新奇,他耐不住性子,被大殿外面鼓风的黄色帷幔所吸引,他向着帷幔跑去,目睹了群臣跪拜天子的场景。“嘘,快完了。”这是身旁照顾溥仪的太监安抚溥仪的话。一语定乾坤,大清真的快完了,而溥仪就像大臣给他的蝈蝈一样,注定是个失去自由、无法逃离的囚徒。

转瞬间7年已过,溥仪已经从每天想妈妈的孩子长成了叛逆的小少年,但他早已不记得自己的生母和胞弟溥杰的模样。溥仪终究还是个孩子,他从小到大没有见过同龄人,所以他很快就和弟弟溥杰熟络起来。他带着溥杰在宫里玩耍,自豪地给他介绍自己冗长的依仗,一路上溥仪在上,溥杰在下。溥仪告诉溥杰,遇到路人他们必须低头,因为百姓是没有资格看皇上的,并且自己淘气,也会有人代他受罚。这种天生的优越以及对皇权的认知已经深深融入到溥仪的骨血。此时的溥仪已经10岁了,但他依旧依偎在乳母怀中喝奶,可见由于他从小缺乏母爱,因此沉溺于乳母给予的一丝温暖。而这荒诞的一幕被太妃们看到,不久乳母就被逐出了宫门。这7年时间里,紫禁城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满清王朝覆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溥仪被废黜,成为紫禁城里的废帝。所有人都知道大清已亡,只有溥仪自己被蒙在鼓里。一天溥仪和溥杰两个人在书房里学习,溥杰对溥仪说他不再是皇上了,紫禁城外面有一个新皇上,二人因此起了争执,溥仪不相信溥杰的话,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九五之尊,于是他下令让太监喝墨水,而太监毫不犹豫地喝下墨水。然后溥杰带着溥仪爬上红墙黄瓦之上,看到了皇宫外面坐着汽车驶进紫金陈的大总统袁世凯。溥仪问太傅他还是皇上吗,太傅回答他说在紫禁城他永远是皇上,但在外面不是。溥仪披散着头发,望着眼前真实的一切,这时他才明白,紫禁城内的都是大臣和太监营造的假象。就像一个华丽的宝盒,里面却空无一物。溥仪飞奔而去,太监宫女们跪了一地,他下意识想去找乳母寻求慰藉,可乳母早已被送出了宫。追出去的溥仪,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像7年前被迫与生母分开一样,如今又被迫和陪伴自己数年的乳母告别。他一路奔袭,在空旷的紫禁城里大喊大叫,却无一人回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剧照

1919年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动荡,紫禁城内还是一片祥和。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这是对溥仪影响最深的人,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也对紫禁城外的世界愈发的充满向往。一天庄士敦先生送了他一辆自行车,从此溥仪不再坐步辇。生母去世这天,溥仪依旧不能出宫,想出宫凭吊母亲的他骑着自行车穿过红墙越过大殿,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宫门前,可他开门的命令却在这里毫无作用。看着紧紧关闭的大门,溥仪愤怒地将自己的小白鼠摔死在门上。为了表达不满,溥仪爬上了黄瓦,看到了太监们鞭打着自行车,声称是这坨铁带坏了皇帝。庄士敦将溥仪带下来以后,发现溥仪的视力出现了问题,医生检查后表示一定要佩戴眼镜,但思想陈旧的内务府总管坚决不同意。庄士敦抓住内务府总管中饱私囊的小辫子,强迫他作出妥协。很快溥仪到了该成婚的年纪,但是皇后早已选定,婉容是他的皇后,溥仪只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文绣作为他的淑妃。他打定主意,成婚后就逃到牛津大学读书,但这个比他大三岁的皇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守旧古板,新婚之夜两人相处融洽,婉容同意溥仪先相识后结合的想法,她对溥仪说“我们做一对现代夫妻吧”。但一墙之隔,却又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外面的波涛汹涌看似没有改变,紫禁城内的安宁祥和,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但凡紫禁城内叫得名字的太监,无一不贪污腐败,窃取国宝藏品,来为自己购田置灾。溥仪果断地割掉了自己的辫子,树立起改革的旗帜,但第二天清晨的一场大火将房间映得通红,大火不仅烧掉了账本,也烧掉了这些太监。1200名太监被逐出紫禁城,溥仪站在城墙上,看着这些陪伴着自己长大的人,虽有不忍,但终究还是倔强回头。1924年,换了一拨又一拨军阀,终于把驱逐令带进了紫禁城,一直渴望出城的溥仪却在此刻心生惶恐,但不管是自愿还是被驱逐,紫禁城的城门终于为他打开了。

溥仪走出这个囚禁他半生的牢笼,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美好,同族视他为仇敌,异族也对他心怀不轨,飞出牢笼的金丝雀又落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圈套。溥仪辗转来到天津,变卖了大量珍宝,购置了庄园,雇用了保镖,被废的宣统帝,摇身一变,成为花花公子。文绣对此不耻,下定决心与溥仪离婚,选择不告而别。而日本帝国主义则派川岛接近婉容,从而离间溥仪,让他萌生建立伪满洲国的想法。1934年,溥仪不顾所有人的劝诫,自愿前往长春,登上了伪满洲国的宝座。他企图利用日本人,在满洲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

所有日本人都在欢庆,婉容却落寞地坐在一旁流泪,川岛引诱她吸食了“福寿膏”。看着堕落的婉容,溥仪心生厌恶。可婉容告诉他,他的国家任何一个商店都可以买到“福寿膏”。溥仪心知肚明却假装看不见,能做皇帝,这些又算得了什么。1935年,溥仪受邀出访日本,从日本游历回来,却发现已经物是人非,自己的内务总理无故消失,而给他安排的新内务总理却是个“药商”。婉容告诉溥仪自己已经怀孕,孩子的父亲则是溥仪的司机,婉容表示,国家需要一个继承人。这时日本要求溥仪在新任总理的文件上签字,溥仪则借婉容怀孕建立王储,想把这件事推掉。可没想到,日本人直接写出了孩子父亲的名字,颜面尽失的溥仪,这才知道自己是一个被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傀儡。溥仪被迫在任命书上签了字,而随后婉容的孩子刚生下没多久就被杀害,她本人也被送到精神病院囚禁起来。溥仪追了出去,看着车子开走,又是一扇朱红的大门在他面前上锁,溥仪叫着开门却根本无人回应。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解体,溥仪在逃去东京之前,看到了回来的婉容,此时的她已经精神失常,风华早已不再,她朝着每个日本人吐着口水。阔别已久的溥仪含泪相见,而婉容一句话也没说就把房门关上了。随后溥仪来到长春机场,还没起飞就被苏军俘获,溥仪以战犯身份回国接受改造,可年近50的他,生活依旧无法自理,系鞋带、挤牙膏,都要奴才伺候。战犯管理所所长看到后,给溥仪换了房间,而新房间里关押的都是曾经伪满洲国的“大官员”,他们都是东北沦陷的推手。与这些十足的恶人关押在一起,溥仪在国人心里的定义不言而喻。所长让他们忏悔,溥仪看着那些旧影像中播放着日本的累累罪行,他也逐渐悔悟。这一幕幕,都曾真实的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溥仪也终于明白,自己不仅是受害者,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溥仪供认了一切,包括那些他没有做过的罪恶,无论什么指控他都一并承担。

经历了整整10年的改造,53岁的溥仪终于被特赦,凭借在管理所学到的手艺,溥仪成了一名园丁。时间一晃8年又过去了,溥仪花了一毛钱成为了唯一一个买票回家的人。昔日的故宫依旧威严,只是空气中没有了曾经的权贵。佝偻着腰的溥仪颤颤巍巍地走进太和殿,看着夕阳余晖下鎏金雕花的龙椅,溥仪无处话悲凉。就在他越过红线往上走时,管理员的儿子跑了过来,问他是谁,溥仪告诉他,自己曾是这里的皇帝,男孩又问他怎么证明,溥仪则坐到龙椅上,从后面掏出来50年前那满是灰尘的蝈蝈笼子,男孩打开笼子,一只泛黄的蝈蝈竟然爬了出来,再回头,溥仪已经消失在大殿中。他的一生从这里开始,也最终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坐在那把龙椅上,溥仪露出了像孩童般纯真的笑,那或许是一种终获自由的释然与超脱吧。溥仪的一生,压抑且悲凉,他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亦是被权力操纵的傀儡。全片不断出现的“Open the door!”,是溥仪的无力、无奈与无助的表现。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一扇朱红色的宫门,封印住了溥仪所有的幻想,也摒弃了溥仪一切选择的权利。溥仪就像鱼缸里的鱼,想说很多话,最终都变成水里一串串气泡。时代的长河滚滚流逝,而溥仪就是洪流中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牺牲品。就像那只笼子里的蝈蝈,初见烈阳,翠绿新生,象征着希望,但它被关进了笼子,意味着它被任由摆布的一生,再出牢笼时,一切都已消逝。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溥仪来说,亦是如此。没有人不渴望权力,也没有人不垂涎皇位。在影片中,溥仪不是中学课本里被我们所认为的千古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让人怜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苦苦挣扎,企图冲破桎梏,获得渴望的自由,但他的一生早已经被那个时代所决定,因为他出生在两个时代更迭的交汇点,他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改变,所以最终他只能沦为一个在历史狂潮中翻滚的牺牲品。

影片采用非线性结构,在色彩、声音、画面以及人物刻画上,都给人强烈的冲击感。

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主角溥仪,他的两位妻子婉容和文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婉容,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的。虽然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教育,但最终也没能成为新时期的独立女性。在婚姻上,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丈夫,而与溥仪的婚姻或许就是造就她悲剧一生的原因。在政治上,溥仪执意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婉容是坚决不同意的,她知道这是日本人的阴谋。由此可见,她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相对客观分析当时的政治局势。与婉容相比,文绣无疑是幸运的。在影片后期她主动提出与溥仪离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和皇帝离婚的女人。她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成功地挣脱了封建牢笼的束缚。

该影片的灵魂之处在于对镜头的运用。如果说电影是生命,那镜头便是其中充满活力的血液。影片采用的是双线交叉叙事的手法,现实与回忆交汇进行,运用的是平行蒙太奇。例如影片开头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押送回中国的火车上,火车到达中苏边境满洲里火车站时,他忍受不了现状打算在卫生间割腕自杀,被战犯管理所所长救回来之前,他处于昏迷中,也陷入了对前半生的回忆里。除此之外,影片采用大量框架式构图。例如溥仪在宫里追赶乳母的轿子时,太妃们帮溥仪介绍和挑选后妃时以及溥仪想要出宫但被拦下时,都体现了溥仪以及紫禁城内每一个人都被约束着,无自由而言的悲惨状况。最后,影片中蝈蝈的两次出现运用的是重复蒙太奇,象征着特定的寓意,即溥仪囚徒般的一生。

该影片最让人拍手叫绝之处在于用光影色彩营造氛围。因为影片采用的是现实和回忆的双线索结构,所以影片中光影和色彩也随着改变,这也代表着不同时间段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变化。

首先影片一开头的就是令人压抑的灰绿色,在没有光的满洲里火车站里,这里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深深的压迫感和阴森感。这也意味着溥仪从昔日皇帝沦为阶下囚后,即将面对的审判让此时溥仪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绝望。影片开头的灰绿色,奠定了整部电影压抑和悲凉的基调,也暗示了溥仪回忆中悲惨的前半生。在溥仪从3岁进宫登基成为皇帝的回忆中,大部分的光影和色彩以的黄色和橙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电影里象征着中国满清王朝最后一位尊贵的君主。在影片中的紫禁城时期,特别是3岁溥仪的登基大典上,此时的色彩和光影主要是饱和度高的明黄色,例如龙袍、龙椅和明黄色帷幔。但到影片中的伪满洲国时期,同样是登基大典,此时的色彩和光影却是饱和度低的土黄色。这样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溥仪身份地位的变化,从真正备受尊崇的皇上沦为被日本人操纵的傀儡。

而影片中溥仪在宫中生活的大部分场景,采用的是一种暗红橙色,就像黄昏时的夕阳的颜色,其寓意着满清王朝的消亡。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影片大多采用的是灰蓝色,这好似自由但又被日本帝国主义无形的束缚着,体现了溥仪内心的忧郁,更象征着日本在中国令人心生厌恶的统治。在影片中还是有出现一些比较明亮的色调,例如在对溥仪来说亦师亦友的庄士敦的出现以后,影片中的色调开始从黯淡变得明亮,不再是沉闷的宫殿,而开始出现一些宫外的场景。这里相对明亮的色调,代表着庄士敦的出现给溥仪人生中唯一的光亮。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它是中国旧时代的真实写照。

溥仪作为清王朝覆灭的陪葬品,无论如何挣扎,都得不到向往的自由。

——后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得不到的自由 ——评电影《末代皇帝》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