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终一生
——读《常书鸿传》有感
文 / 潘劲延
“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
今年,在这漫长的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叶文玲女士的著作——《此生无悔入敦煌——常书鸿传》。读罢,思索良久,感触颇深。
一种热爱
“热爱”二字,可谓贯穿全书,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段佳话。
巴黎,某处街头。一名男子呆立在书摊前,手里握着一本书——那是希伯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他翻看着,书页像秋风中的落叶在他手中翻飞,一遍又一遍。摊主笑着看着他,心里早已明了,便道:“先生,您知道吉美博物馆吗?那里还有许多来自敦煌的彩色绢画和资料,明天您可以到那去看个痛快。”
第二天,他——常书鸿,在一件件珍藏的敦煌画卷中游走:精细的笔工,恢宏的图画,柔和自然的色调,神圣而虔诚无不深深触动他的心灵。此刻,他决心回国到敦煌去。从此,常书鸿的命运便与敦煌交织,不可分割。
这是常书鸿对敦煌的“一见钟情”,由于这次偶遇,敦煌的命运就由此改变,也因为这份热爱,对民族、艺术与敦煌的热爱,常先生把一生献给敦煌。
一种坚守
敦煌,漫天黄沙中,旭日东升,晨光下,一片灰褐色的群峦,逶迤地浮现在天际。常书鸿怔了一下,整个人不受控制地颤抖,乘着骆驼飞驰而去。近了,到了。一处峭壁上,敦煌千佛洞内,蜂巢般的石窟中,大小不一的壁画与塑像映入眼帘,他双腿一软,几乎扑倒在地,热泪夺眶,如覆水难收。
此后半个世纪中,他曾挑着昏黄的油灯,随同伴入窟修壁画;也曾在幽暗的洞窟中遇流沙倾泻;更曾尝尽一家离散,遭受迫害的苦酒。更何况,在申请敦煌修复经费时,跑遍大半个中国,遭尽白眼,才换来一笔可怜的经费。对于一个文人,这简直是一场苦难,正如书中张大千对他所说:“我们走了,你还要在这里无穷无尽行使研究和保护之责,书鸿,这可是一个长期的徒刑啊!”但他从未想离去,面对苦难,他以苦行僧般的坚韧与执著,坚守敦煌,不退一步。
一种无悔
若你于大漠之中生活,与风沙为伴,你会如何?想必你根本无法想像吧,可读了此书,你会发现,常先生已习以为常或者说敦煌已成信仰。为何?想想看当地人在敦煌千佛洞上办庙会,遍地狼藉之景,且屡教不改,再想想去求助当地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毫无作用。只是当常先生看到这些时,他是怎样想的呢?不用说,失望、愤怒必然会有,可他从未后悔。面对敦煌这件文化瑰宝,他说:“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就是这种无悔的使命感,助他度过了所有苦难。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此生能守敦煌,他无怨无悔。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守住前人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心归处,是敦煌。”常先生熬过了风沙,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守护神”。
观罢此书,我忆起有人说过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看了敦煌后,会无动于衷。”我相信,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常书鸿无动于衷,也没法不为他心怀敬畏。
【指导老师:沈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