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如果用目的论而非佛洛伊德的原因论去解释你的生活会怎么样?

当心理学和哲学联系在一起,不免会与大部头、晦涩难懂联想在一起。但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作出版的《被讨厌的勇气》却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简洁的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有多好读呢?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之前尝试读过《我们内心的冲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但是这些似乎很难产生共鸣,里面的讲解过于专业,常常看了一章就很难坚持了。而还有一类偏娱乐性质的心灵鸡汤让人光是看名字便是拒绝的。再或者是以个人角度心理成长的,例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虽然很想哭,但更想喝一杯奶昔》等,这些我更倾向于归类为小说而非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恰当好处的用普通人与哲人日常谈话的视角给予我们生活启示。当然,里面的观点难免会理想化,包括作者之一的岸见一郎也说,“或许也会像在严冬里想象酷暑一样的困难”。但是不会影响我们从这汲取养分。

书中很多很棒的观点。其中最为颠覆常识的一个观点是目的论。否定了佛洛依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甚至否定了一般的心理辅导方式。现在的心理辅导大多数遵从了佛洛依德的心理创伤学,认为现在的不幸是过去所受的伤害造成的。我想这一学说之所以受到普遍的认可,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把所有的原因和过错不用归结到自己身上,比起指责自己去指责他人更容易的多。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是把不幸的根源归结到个人身上。“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同时,他指出无论是我们的不幸或者是愤怒等情绪,都是我们自己有目的而自己选择的。里面提到了问题学生的例子。如果用原因导向型,那么势必是一些过去的经历和原生态家庭导致了学生现在去选择做问题少年。但是如果从目的论角度说,当问题学生是出于“希望获得关注”而选择了做问题学生,让他不用付出辛勤的努力去获得好成绩从而得到关注。不幸是我们处于某种目的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们虽然一直抱怨这样的生活很痛苦,但是因为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安逸的躲在痛苦中。

书中提到的“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课题分离”、“他者贡献”、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作的评价”等一系列观点都值得我们去拜读和学习。所有的这些观点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实践,但是这本书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你的世界观。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