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这件事大概也适用于对喜欢的作家身上。《毛姆自传》这本书让我对毛姆的印象变得很复杂,至少看了前半部《 纯属私事》后竟有些后悔看这本书。大学时一度对毛姆很狂热,《面纱》《人性的枷锁》《刀锋》,总之当时除了他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以外的作品都很痴迷。(我有个怪癖,往往对于一个作家最出名的代表作不感兴趣,比如比起《活着》更喜欢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起《金色梦乡》更喜欢伊坂幸太郎的《余生皆假期》,唯一算是打破魔咒的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他的作品除了后来出的《熊镇》之外都很好读)。回到毛姆,大学时甚至毕业论文选题一度想写他几本书中常常出现的“神秘岛屿”分析。对于毛姆的印象是带着一层面纱的神化。而《纯属私事》里看到的更多的是颇为自负又带着一些英式傲慢的毛姆。但似乎这也不足以让人讨厌。于是冷静想了一下,发现我并不是对于毛姆排斥,而是对于书中毛姆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排异反应。同样涉及政治的高尔基的《母亲》一度让高中之前的我奉为理想。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个完全没有归属的独立个体位置上,反而有了更强读下去的欲望。
“只有一场战争值得我们去打,那就是穷人对富人发动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