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纪元》读后感

这本书给人的震撼,不仅在技术上,也在心理层面。越真实的科幻越能引发共鸣,不是吗?

本书最开始是恒星生命演化的科普,通过人们的眼睛感受了恒星从诞生到发光发热、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超新星爆炸等一系列过程。

让我不禁想到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和超新星爆发有关吗?
必须提一下本书成文于1991年,九二南巡还没开始,姓资姓社的讨论还在继续,第一波下海的人已经先富起来,海南的楼花在一步步推上天价,第一次楼市泡沫正在聚集,还未破灭。各行各业发展势头凶猛,但更汹涌的通货膨胀也如影随形。这一年联想已经有了自己的芯片,倪光南和柳传志还没有分手;华为刚刚在通信行业起步,但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芯片。

第一点是想说明在几乎全民抢着挣钱的年代大刘还能写出这样超凡脱俗的文字(出淤泥而不染),记忆中有个老师评价九十年代初,说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第二点是想说明在大多数人都还没接触过PC机的年代,大刘不但写出了散文诗一样美丽的芯片之歌,还写了量子计算机(大量子),他工作在超低温,人工智能的运行方式计算量极大,能耗极高,多线程工作等等等等,



“中华量子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采用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并行结构,这同传统计算机的冯•诺依曼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我的核心是由三亿个量子CPU组成的,这些微处理器相互以数目惊人的接口联结,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CPU网络,这个网络是人类大脑结构的再现。

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算法。

摘抄

“在地下二百米深处的机房中,圆柱体主机上的指示灯疯狂地闪成一片,与主机房隔离的冷却机房中,冷却机组以最大功率工作着,把大流量的液氦泵入巨型电脑的机体内,使超导量子电路保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状态下运行。在电脑内,高频电脉冲的台风在超导集成电路中盘旋呼啸,0和1组成的浪潮涨了又落、落了又涨……如果有一个人缩小几亿倍后进入这个世界,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惊人的繁乱景象:在芯片的大地上,上亿条数据急流在宽度仅几个原子的河道中以光速湍急地流着,它们在无数个点上会聚、分支、交错,生成更多的急流,在芯片大地上形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复杂蛛网;到处都是纷飞的数据碎片,到处都是如箭矢般穿行的地址码;一个主控程序漂行着,挥舞着无数只的透明触手,把几千万个飞快旋转着的循环程序段扔到咆哮的数据大洋中;在一个存储器一片死寂的电路沙漠中,一个微小的奇数突然爆炸,升起一团巨大的电脉冲的蘑菇云;一行孤独的程序代码闪电般地穿进一阵数据暴雨中,去寻找一滴颜色稍深一些的雨点……这又是一个惊人有序的世界,浑浊的数据洪流冲过一排细细的索引栅栏后,顷刻变成一片清澈见底的平静的大湖;当排序模块像幽灵似的飘进一场数据大雪时,所有的雪花在千分之一秒内突然按形状排成了无限长的一串……在这0和1组成的台风暴雨和巨浪中,只要有一个水分子的状态错了,只要有一个0被错为1或1被错为0,整个世界就有可能崩溃!这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我们眨一下眼的时候,这个帝国已经历了上百个朝代!但从外面看去,它只是一个透明护罩中的圆柱体。

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赞美诗,大刘是个很浪漫的人,代码的执行过程都能写得这么美,这么宏大。

摘抄

“如果出现不同意见,虚拟公民1就会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而分裂的数目究竟会有多少,又要根据设定的精度等级来定,最高的精度就是把所有的发言原文列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太厉害了,这就是概率计算或模糊计算的雏形。

讲过技术层面,再来讲讲心理层面。

我感觉惯性时代、悬空时代、美梦时代和沉睡时代并不只是超新星世纪特有的现象,只不过是它被放大一致了,才会带给我们如此的震动。其实我们每一天习惯性的上班下班,做饭散步加收看电视,恍然不觉时间流逝这就是惯性时代,一天天的走着,但却很少感受到自我。在新冠刚刚来临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们,特别是武汉人民切实就是悬空时代。可怜、弱小又无助,渴望关注。美梦时代就更普遍了,刚刚考上大学的新生,放飞在各种游戏中,根本舍不得睡觉;暴富的人不停的花钱买各种东西,完全不需要只为延续买那一时刻的快感。不知道如何打发时光的年轻人,后宫三千沉迷享乐的皇帝… 沉睡时代也很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劲,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大人们走之前最担心的是孩子们的民生问题,主要是物质生活。但他们完全没想到的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孩子们出现了精神空虚的问题。没有生存压力,或者短期内没有生存压力,生活是为了什么?除了少数的领导人和关键岗位的人有着“意义感”一直不懈怠,大多数孩子都进入了沉睡时代。

大人们没有替孩子们想过如何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而这一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个体自行参透。即如何给生活以目标和意义这一课题。而这一课题正是每个人生命中迟早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其他人都不能替代。

摘抄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你可以控制我的行动,但你控制不了我的思想”。

“交换国土”这一超级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来自美国,2000年左右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们讨论美国为何那么伟大,当时一个朋友讲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因为美国没有历史”。这意味着许多想法没有约束和障碍。华华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小朋友,他也一定意识到了重新开始的魅力。民国时期诞生了一大批大牛,横跨思想文学和物理数学,其中肯定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学与西学的碰撞。

人人都有好奇心和感情,这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原动力,是我们热爱生活的根源。小朋友为何会更容易做出选择,因为他们更多好奇心,更少感情羁绊,对事、对物、对人的感情是随着时间逐渐沉淀的,随着时间会有更多的恋恋不舍。

摘抄

“玩儿原则比经济原则更具有开拓性和创造力,玩儿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儿需要不断看到新奇的世界奥秘,玩儿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像大人时代的经济一样推动科学的发展,而这种推动力会比经济大得多,最终使得人类文明产生一次爆炸性的飞跃,达到或超过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生存下去的临界速度。”

“故宫里只有华华、眼镜和晓梦三个人。三个孩子沿着长长的展厅慢慢地走着,那些已不再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在他们两旁缓缓移去。在星云的蓝光中,那些古老的青铜和陶土变暖了、变软了,他们甚至觉得在它们上面有细细的血管显现出来,那都是凝固了的古代生命和灵魂,三个孩子仿佛置身于它们无声的呼吸之中;那无数的铜器和陶罐中,似乎已注满了像血液一般充满活力的液体;玻璃柜中长长的《清明上河图》在星云的蓝光中模糊一片,但却有隐隐约约的喧闹声飞出来;前面的一尊兵马俑发出蓝白色的荧光,仿佛不是孩子们在向它走去,而是它正向孩子们飘浮过来……三个孩子从最南面的近代部分开始,一路向北,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展厅,时间和历史在星云的蓝光中从他们身边向后流去,他们踱过了一个个朝代,走向远古……

人类的童年虽然更加遥远,但与孩子们是相通的。

摘抄
古的阳光和月光局限在陶罐之内,只有另外一种光透了出来,三个孩子突然觉得陶罐上的那些图案,那些鱼呀兽呀,都像一双双眼睛,那些眼睛在看着他们。越过了上万年的漫漫岁月,三个孩子和第一位祖先的目光相遇了,那目光把一种狂野的活力传给孩子们,使他们想大叫、想大哭、想大笑,想什么衣服都不穿地在狂风呼啸的原野上奔跑。他们终于感觉到了自己血管里祖先的血液汩汩流动的热辣与活力。”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远古的人们,他们也是未曾选择来到了这里。没有过多的文化羁绊,回归野性、热辣与活力。

人类的瑰宝不是为了守护而存在的,他们是为了创造而存在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超新星纪元》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