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探秘
吴琳娜
银川西南郊的贺兰山中段,东侧山麓洪积扇中上部,有这样一个地方。西面背靠高峻挺拔的贺兰山,东方面对奔腾不息的黄河,位置背风向阳,气象雄浑。在这片的风水宝地上,矗立着九座依照星象排布的塔形巨冢,历尽千年风霜雨雪而巍然不倒。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
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明]安塞王朱轶炅,《古冢谣》
= 西夏国 =
西夏,原名大夏。因位于宋朝之西,史称“西夏”,是由党项羌族人李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的封建王朝。唐末党项拓跋首领因剿黄巢有功,被赐封五州之地,首领赐李姓。党项人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经过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人的努力,在李元昊时期称帝,摆脱了宋朝的控制。
西夏雄踞于我国西北地区近二百年,历经10代皇帝,与宋、辽/金共同开创了中国第二个三国时代。西夏是一个神秘的、长期被人忽视的王朝,因地理处于四战之地,陆续要应付后唐、回鹘、吐蕃、宋朝、辽朝、金朝与大蒙古国的威胁,只能在各国间权衡周旋,最终毁于强大的依附国蒙古,徒留下贺兰山下九座坟茔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的所有遗产也饱经摧残——无数次风雨、无数次兵燹、无数次盗掘。 如果没有西夏,很可能不会有今天的银川,也不会有今天的「宁夏」之名。
= 西夏王陵 =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中段,方圆53平方公里,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为业已消逝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高耸的九座陵区地面建筑,在图纸上构成了一个北斗星的图案。他们的陪葬墓,也是按各种不同的星象排布的。由于文献缺载,目前只有七号陵依据出土的残碑额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之寿陵,其余帝陵的主人目前尚无定论,这也使得此处文化遗存增添了神秘色彩。
西夏王陵形制相似,坐北朝南,每座陵墓的主轴线在视线或概念上均对应贺兰山脉的一座山峰,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非常契合中国墓葬选址的传统风水观。其中,三号陵园面积达到15.8万平方米,也是目前保存最好、最具建筑特色的一座帝陵,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帝陵。三号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自2000年开始,发掘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嫔伽(人首鸟身)、摩羯(龙首鱼身)、海狮、氐吻(龙头鱼尾)、套兽、石像生残块等遗物,体现了西夏琉璃制造的高超工艺。
西夏王陵的核心结构由四面围合的陵城和月城共同构成的“凸”字型平面,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有碑亭、阙台等建筑。陵园外筑四座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封闭式、马蹄形式或附有瓮城的外城。陵园最前面是阙台,阙台两侧各有碑亭,是帝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场所。碑亭往前是月城,推测为效法城门前的防御性布局,在我国帝王陵建中首次发现,为西夏陵独有。月城门至陵城南门的神道两侧,有两列石像生台基,早期均遭人破坏,后出土许多石像生残件。
月城再往前就是陵城,四面均有城门,南门是进出陵城的唯一通道,属门殿建筑。门殿建于台基之上,台基南北两侧均有斜坡慢道,台基两侧对称建有门阙,为圆形阙体的三出阙。
墓室位于陵台前的地下,墓道与陵台偏于陵墓中轴线西侧。陵台前有献殿。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呈塔式,不具有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形7级、5级、9级塔式,往上层层收分,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而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无前例。一、二、三号陵的陵塔高二十余米,源自于唐代的“积土为冢、改墓为陵”的帝王陵思想。但不同于唐代因山为陵的陵寝制度,从外观上看,西夏王陵更像是平地造山。这也是西夏文明独特性的写照。他们很善于在糅合汉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新的风格。这种陵塔形制在佛教中的寓意是表示墓主人是转轮圣王,表现为中国帝王葬制与佛家瘗葬仪轨奇特的结合,以佛家纪念佛陀的宗教性为起源,与佛教传统建筑形式崒堵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号陵的地下建筑包括墓道、甬道和墓室,位于献殿和灵塔之间。墓道上方地表有封土,地面留有一椭圆形道坑。墓道、甬道和墓室均未经考古发掘,据推测应是斜坡墓道,土洞墓室分为主室和左右两个耳室,壁面设护墙木板,体现了其固有传统,区别于宋辽两地流行的砖室墓陵台。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
= 党 项 =
通过史料分析和体质人类学的印证,党项遗民分散在如今的土、藏、汉、蒙古等民族中。当然,他们也已经遗忘了这段历史,这个历经九位皇帝的西北王朝似乎只是河套地区一个来了又去的过客。而贺兰山下的荒漠中,这块墓地的存在,成为这个帝国曾经存在过的证据。1907年,一名来自俄罗斯的考古学家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他在这里发现了西夏古城黑水城遗址,再一次证明了这个掩埋于风沙之中的王朝曾经存在。这个探险家就是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有人称他为文物大盗,因为他在黑水城遗址发掘出了三千余件文物,几乎都带回了俄国。也有人称他为世界西夏学之父,发现了中国人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西夏遗址,也让俄罗斯拥有了世界上最高造诣的西夏学。
西夏王陵与中原传统陵园相比,气势恢宏,无论从形制、建筑、装饰,都别样而独特。然而经过蒙元的报复性破坏、后世的盗掘和西北风沙的摧残,外部砖木建筑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却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只有内部的夯土结构依然挺立,在近一千个寒来暑往中守护着地下的亡灵。然而劫难之余,那巍然高耸的陵台、形制独特的阙台等建筑遗址依然在顽强地证明着西夏陵昔日的辉煌。从今天考古勘探出土的遗存来看,大白高国曾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辉煌璀璨的文明。
西夏的青盐是宋、夏边界人民最喜欢的商品,也是西夏重要的财源之一。主要产地有盐州(宁夏盐池北)的乌池、白池、瓦池与细项池,河西走廊和西安州(宁夏海原西)的盐州与盐山,灵州(宁夏吴忠市)的温泉池等老井。各个盐池因地质地层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颜色,众多颜色中,青白二色成盐最大。因极富食疗价值,能促进人健康长寿,因此党项羌族高龄者往往“年至百五六十岁。”同时期的宋朝盐法极严,盐是国家垄断的商品,解盐的收入是陕西等地财用的重要来源,而紧邻的西夏地区“青盐价贱而味甘”,解盐不能与之竞争,所以宋朝不愿进口青盐,于是夏宋之间围绕青白盐的矛盾始终存在,“禁盐即战”,几乎贯穿夏宋关系的始终。
西夏的毡毯是外销的名贵商品,其中以白骆驼毛制成的白毡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有“为世界最良之毡”的美称。
党项民族崇尚习武,且西夏矿产比较丰富,所以其兵器制造业,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花光莹,非动弩可入”,“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北宋]晁补之
党项族在内徙以前仍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畜嫠牛、马、驴、羊以食”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赋税,也没有文字。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了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利用合成法,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西夏文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
同时,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据学者考证,西夏人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并且维护自己的文化,用夏汉两种文字雕印书籍,并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技术,比现存史料记载提早150年。为了发展印刷业,夏廷还设置刻字司以专司出版,刻书种类繁多,以佛经数量最多。1908年、1909年科兹洛夫组织两次对黑水城的考古,发现了大量西夏相关的文物、文献。进入21世纪,西夏文献已占中古时期文献的很大比重。可以说,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格局。
西夏王朝的疆域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荒漠、草原,因干旱少雨成为盘踞于此的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因此西夏的畜牧业十分发达,马匹在西夏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对外的重点商品与贡品。以“凉州”为代表的河西右厢地区是西夏最大的官营马场,其中以“党项马”最有名。夏廷还设立群牧司以专属管理,所以,武威西夏文物遗存中的马文化,既有摩崖石刻,又有碑刻浮雕装饰,有些是瓷器上的浮雕,甚至还有墓葬出土绘画艺术。艺术手法上既有写实风格的奔马,又有写意的天马形象。这些珍奇而珍贵的西夏马为悠久而传奇的武威天马文化增加了神秘的西夏文化元素。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唐]元 稹
= 结语 =
每次经过遗存的荒凉都会涌起一股力量,仿佛可以抵抗世事的流淌和变幻的沧桑。王朝会覆灭,历史终将前行,昔日征战的兵戎相接和王城的熙熙盛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西夏王朝辉煌而短暂,数百年的争夺大概只是为这一方土地的青盐、马匹、矿产……但,贺兰山的风雪依旧,石壁的岩画几万年不衰不朽,古老的部落图腾屹立不倒,九曲黄河流淌不息,滋润着河套地区繁衍的万千百姓,草原依旧茂盛,繁养着牛羊马匹。繁华如梦如影,生命代代相继。行走在帝陵的废墟中,如同亲历。
不要紧,这一世,可以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