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塔兰
三 郎
这世上有些不幸的事,其实是在有人想改变时,才变得更加不幸。
——《项塔兰1》
在未经任何推荐的情况下,读到这套书,有些沾沾自喜的庆幸。毕竟与依赖于大数据算法推送的网络环境不同,线下书店里只能依靠读纸质书积攒的嗅觉——让我们还有为人的主观和潇洒。
项塔兰,在印度马地拉语意为“天赐和平之人”,这是作者流亡印度时在好朋友普拉巴克的村庄里获得的名字——虽然更多的时候,他被朋友和敌人喊做“林巴巴”。
但是,在这部80万字的自传体著作里,我读到的作者,显然绝不是那个被“天赐和平“”的人。优等生和年轻讲师的短暂起步后,急转直下成了穿西装的抢劫犯,越狱、异国流亡、混迹于贫民窟和黑帮,参加惨烈的苏阿战争。他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了印度,走过非洲、西亚,差点丧命于阿富汗……他走过了大半个世界,没有一处可以安享和平,却经历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各种苦难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他早已被命运和上帝所抛弃。
在那些至暗的岁月里,得到和失去早已不可纠结,生与死因为过于频繁,也都不再有必要计较。在苦难和恐惧的泥泞中间,他无时无刻不被一股股暗流裹挟着,承受难以名状的窒息感,抑或在某些时刻,他就是那暗流的一部分,冲击着自我……
如果他所陈述的只有无边的黑暗,只有那看似无法遏制的坠落,那么这本书就不会成为“每个热爱阅读的人一生都在寻找的那种著作”,只会成为一小部分人猎奇的窗口、悲悯的幻影——虽然仅是优美的文字和异域的经历就值得一读。
我花了很长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世界,才学会什么是爱与命运,以及我们所做的选择。我意识到,即使镣铐加身,一身血污,孤立无助,我仍是自由之身,我可以决定要痛恨拷打我的人,还是原谅他们。
——《项塔兰2》
其实,他无时无刻不在反抗,纵使与倾轧于己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纵使反抗有时反而加重了苦难,以至于他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甚至在某些时刻拥抱黑暗,准备投身于黑暗。可是。正如我们看到的,他那份斗争的精神从未消磨无踪,反而呈现出更加鲜明的革命轮廓和更加冷峻的反叛光泽,挣扎着刺破了暗夜,透出了微光,使我们似乎能够远远地望见那些苦难之海的边界。
我不知道何者较令我害怕,是摧毁我们的力量,还是我们忍受那力量的无穷能力。
——《项塔兰2》
甚至,他始终在展现异常强大的爱的本能,无比敏锐地去主动感受爱、接受爱,毫无保留地给予爱。他对朋友普巴拉克的爱是倾囊相助的,对同志阿卜杜拉的爱是以死相随的,他羞涩地倾泻着对卡拉的异性爱恋,象儿子一样崇拜和挚爱着精神领袖哈德拜,不惜赴死,甚至他对贫民窟素昧平生的贱民们释放着让人惊讶的仁慈的爱,哪怕他对一头杂技熊的爱和付出都让人触动——虽然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加犹豫的爱能释放,使得他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肉体的苦难和精神上的剥榨。
人的命运不是先知的,它的救赎不是偶然的,肉体可以枯朽,但灵魂却可以因为勇敢、爱与渴望,而长青而永生。
因为这就是人生,一脚往前跨一步,再来就是另一脚。抬起眼睛再度面对这世上的咆哮和微笑。
——《项塔兰3》
匆匆忙忙,推荐《项塔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