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钓鱼的男孩

钓鱼的男孩

三郎

前些日子出差,在从福州回来的长乐机场,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贾平凹的《自在独行》,是要回来好好细读的(也五星推荐给大家)。另一本是《钓鱼的男孩》。除了吃饭和打盹儿,在飞机上基本上把《钓鱼的男孩》读完。

这是封面宣传上号称与《追风筝的人》相媲美的又一部佳作,也获得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和书评人的高度褒奖。很显然,对于西非的人文特征和宗教传统,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的好机会,有关尼日利亚的政治隐喻在文章中散落的恰到好处,既可让思者深虑,又不过分渲染。可以说,这不是靠丑化或批判自己国家来获取西方公众认知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作者是很有良知的,非常值得肯定。

奇戈希·奥比奥玛,1986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城市阿库雷,现居美国。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创意写作课硕士学位,现任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助理教授。《钓鱼的男孩》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2015年甫一面世,便迅速引发热烈关注,入围2015年布克奖短名单,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17家媒体一起评选为“年度好书”。

真正让这部作品享誉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对与生命和死亡富有智慧的展现,从这一点上讲,矛盾的对抗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鲜活的生命与恐怖的死亡,亲情与仇恨,安逸的村落与战乱的边境,虔诚的信仰与残忍的杀戮,和睦的家庭与坍塌的童年……

当我们透过《追风筝的人》、《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喀布尔女孩》、《钓鱼的男孩》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东和西非苦难的童年故事唏嘘感概时,我们应该知道得更多,我们更应该对矛盾和对抗背后的原因有所探究。

当一部作品能够驾轻就熟地一次次触摸不分国境、不分种族的读者心灵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这将是一部传世的作品。无论故事是什么方式展现,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悲剧的作品中发现爱的力量,探寻成长的价值,重温家庭单位的伟大亲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英国编辑的评价,“这个令人伤痛然而终获救赎的故事有一种清晰可见的优美,其直指人心的叙述力量简直令我无法呼吸……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尽管对其中犹如《圣经》故事一般的情节和人物已稔熟于胸,但每每行至令人惊叹的结尾处,我总是潸然泪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钓鱼的男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