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读《新华字典》说起

1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翻过《新华字典》了,自从有了百度后。

《新华字典》是一本再工具不过的工具书,是几乎所有人学习经历中的第一部工具书。

如果它不是成为得到公司的面试题目,我想永远不会有人想着去解读它。而且得到对面试者要求解读这本工具书时,本意并非要考面试者的能力,而是要考对方的人品——你不会就如实的说不会,不要不会还说会然后找理由回答——这就说明得到的面试官也压根就没想过有人能解读出它来。

但李倩老师真的给解读了,在9月1日的启发俱乐部上,还说得把大男人罗振宇的眼泪都逼了出来。

李倩老师说,书里面的每一个字,为了精准,为了让普通的使用者如何能看得明白,并且能高效的使用它,并不遵循所谓标准,而是相对灵活的进行解释,从而让它具有一本好的工具书所应具备的素质。而这后面,隐藏了许多的故事,李倩老师在台上一一娓娓道来。

所以其实,李倩老师并非真的解读了这本没故事性没情节性的工具书,而是把《新华字典》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给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让听众彻底的明白了这本人人熟悉的小小工具书,原来凝聚了那么多编者的心血,寄托了中国从政者那么大的希望——它是新中国扫盲的必备工具。

2

新华字典现在已是十二版了。我从女儿的书桌抽屉里特意找了出来的,是第十版,2003年10月修订出版的,价格12.5元。李倩老师说,新华字典的售价一般正是那时的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猪肉价格,莫非这是那年的猪肉价?

2003年,女儿正好四岁,再过一年她就开始读书识字,这无疑也是她的第一本工具书,扉页上认认真真的竖排写了两个女儿的名字。老练的那一个应该是为她买书的爷爷所写,幼稚的那个应该是刚刚开始读书写字的女儿自己写的。我不知道当年幼小的女儿,多少次翻阅过它。它在我家一呆18年,如今它的背脊上下翻起,红色硬纸封面被磨得发白,上面沾着不少墨点,它已到了要退休的地步了。

今天我再次深入翻开了它。

《新华字典》里面每一个字的解释,用李倩老师的话说,真是增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都是恰恰好,很体现编写者的文笔精准程度。其实我想要的写文字的境界,仔细想想,应该也是《新华字典》对于每个字的解释水准:准确而不拘形式,对比类比手法都用上,把一个字甚至引发的一个词语一个现象,用最少的字解释得清楚完备,这才不失一种上好的文字吧。

人说,最高的技巧,是感受不到技巧的一种存在!但是,如果抱以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一篇好文字,其实是能感受到那种技巧的存在的。

就象这本经李倩老师花了一个小时解读了的这本《新华字典》,我今天翻看时,再也不敢只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用过后就丢弃在一边,直到下次想起时再去找它。

我恭恭敬敬的打开它——就差要沐浴梵香净手,仿佛看到了像叶圣陶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在里面跳动的身影——叶圣陶参与过修编《新华字典》;

再细读文字的解释,仿佛在读一个名家那短小精悍的文字,充满简洁的气韵:

栎,俗叫“柞栎”。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橡子或橡斗。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叶子可喂蚕。另有一种栓皮栎,树皮质地轻软,富有弹性,是制造软木器物的主要原料。

我把修订说明和封三封四的文字仔细读了一遍,读到了里面隐藏着许多信息;我常纠结的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字典里最后的附录都有呈现;附录里还有好多我们常需了解的历史、民族、国家的常识,我以前从不曾注意到……

这就是一件事物被重新认识、被认真对待后的结果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解读《新华字典》说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