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感觉裹挟的一生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我唯一能确认的是我在思考,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他把我等同于思考,把这个世界二元化,也就是我和非我。但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古有之,只是笛卡尔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都是建立在二元认知上的。也正因此,我们才觉得永不圆满,总是在追求某样东西,当目标达成后,整个心绪又落回原点,重新开始追求新的东西。就像被惩罚的西西弗斯,推着石头到山顶,石头滚下来后又推上去,永生不止。就像我们的幸福感,它的本质和平均水平并不因外界环境或者利益而有所改变。某些人的幸福感忽高忽低,某些人一直维持在某个平均水平。人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提高幸福感的能力,而不是改变外在。

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并不是某个身外之物,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因二元认知而得以被滋养,附着在人类的努力和生命之上,甚至成为人类本身。它们就像病毒,只有寄居在宿主身上才能存活。这感觉的宿主就是小我,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我们自己(至少在还未认知到真我之前)。对某个小孩子来说,另一个小孩抢了他的玩具,他就嚎啕大哭,他为什么哭呢,玩具被抢走和这个小孩自身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个小孩体验到了被欺负的感觉,他把这感觉当成自己,感觉让他哭他就哭。一个刚失恋的女孩坐在窗前,突然纵身一跃,结束了美好的生命。仅仅失恋就足以让一个人放弃世界。她同样是把失恋的感觉等同于自己,把自己裹挟到无法忍受的绝望之中。我们认同于感觉,把自己变成感觉的仆人,听任感觉的使唤,就连死亡都只在眨眼之间,更别说生命过程中,我们认为无比自由美好的时刻,都是被这种我们一无所知的感觉操控着。但没有感觉的我们是谁呢?

没有感觉的我们才是真的自我。当受到感觉或情绪袭扰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升维,在另一个时空俯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但什么都不要做。看着思想像个舞台小丑,极尽巧言令色诱惑我们的身体。它们在真我的注目之下,会慢慢退缩消逝。同样,我们只是看着这个世界,就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所有事情,不管简单还是困难,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一轮又一轮的失败或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无力感,从而向内而求,最终找到自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被感觉裹挟的一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