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书:《幻影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记忆之书》

原创: 梁爽 不安分的右耳

为避免自我理解意识下的表述形式,就只对每本书做个大体的总结性推荐和介绍。不剧透是节操,不被首印效应植入是克制。这篇只为始终阅读我公号的那几位朋友而写,你们在花你们宝贵时间来看一个毫无质量可言人的呻吟,那我也应该为你们送去我认为质量好的书籍。我知道你们在。

(一)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系列。一共六部,乃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

每部近600页,35.8万字左右。六部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生老病死,食衣住行。一场无法与之对抗的奋斗和战争。我刚刚看完他的第一部《我的奋斗1》,从他父亲的死亡开始。接下来,我会读第二部和本月才出的第三部,剩下的另外三部,作者还在写作中。

《我的奋斗1》从接到父亲的死亡开始,到自己懵懂的少年期,最后到书的293页才又开始接回开篇详尽讲述父亲的葬礼,结尾留下了父亲死时究竟是何种状况的悬念。

长篇小说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一切都很具象和有画面感。作者事无巨细的讲述,于读者而言就有一幕幕非常清晰的挥之不去的画面。这些描述会如影像般自然存储在大脑里,只要你是逐字逐句阅读,就无须刻意便会记住。那些眼之所及的人物和周围环境仿佛是同作者一起在移动,包括穿插在其中一帧帧的回忆和意识。

也有认为写的很絮叨的,如同评刘天昭的《无中生有》一样。这两本书有相似的、详尽于现实细节以及对自我追问的风格。不像短篇,很多就人物之外的画面,和与之周边的更多环境,以及在此之前未尽的可能的发生,都需要读者自行用想象力去填充。

(二)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特劳斯特今年8月份继《奥利芙·基特里奇》佳作之后出版的新书《一切皆有可能》。

从长达十几年未曾见面的母亲从另外一个城市来医院陪伴这个叫露西·丹顿的女儿开始。在那个场景里,每个读者都会匹配那个春节回到自己出生地,与母亲在熄灯的被窝里,聊曾经那些一起成长的邻居、伙伴时刻。而那一刻,每个人都会读到久违的温情和熟悉的安然。

接下来,就是走进这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叫露西·丹顿出生地,及成长的小镇。她们 共同的过去和不同的现在。犹如从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走进一枚硬币的另一面。

贫穷土壤里生长的家庭和孩子,恐惧和耻辱就像长在他们身上皮肤一样深入且刻骨。它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是永久的,永久到不会因时间而淡化,它会像记忆一样进入皮肤,一旦回到那里,不管过去多久,随之而来的生理反应都会告诉你,它还在那。要想永远走出贫穷,一如安妮外祖母对她们说的:“不要回来,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包括好的可能,也包括坏的可能。在完全相同出生、相同环境、相同阶层下。

贫穷是可怕,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完全没有爱、且丧失了希望和理智的贫穷。别认为这离我们很远,我们哪怕出生很富有,在里面仍然可以读到自己。比如我们最卑劣的那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比如“她喜欢我,是因为我那比她低微得多的处境,在我身上,没有任何能令她嫉妒的东西”。。。

但更能冲击到现代的当下的每一个人更私密的孤独面、悲伤面,甚至阴暗面的,就去读,或去看已经改编为同名美剧的《奥利芙·基特里奇》。一共4集。还原度很高。如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那么高。

人们内心所想和实际说出来的往往是相反的,因为没人是活在真空里。每个人都注定被包裹在社会规则和环境周围。人性,是可以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看到自己的。人生,是通过时间这个机器慢慢堆砌的。这个世界让我不断挫败,但我仍然不愿离开。

(三)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和《幻影书》。

《幻影书》是一部任何读者都无法对其有免疫力的书。一个故事嵌套着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竟然都能做到让你欲罢不能。你不会在其中错漏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你会被深深吸引。

故事从一个喜剧天才出完几部影视作品后就从整个世界完全消失开始。他为什么会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毫无痕迹?最终又是怎样的发生能在其垂暮之际见到他,以及他最后创作的、但必须在他死后24小时内销毁的作品?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踪?他在这几十年里又经历了什么?

海克特的创作即赎罪,芙芮达的创作即毁灭,阿尔马的创作即留住。他们都是创造与创作共生死的自我证明,也代表着作家和艺术家这个职业被命运所选择的证明。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乃作者的自传。有着与克瑙斯高相同的、从父亲的死亡开始的自述。被孤独培养的孤独。一个孤独之中的另外一个孤独。

再后的《记忆之书》里是作者自己的自传。在一个只能容纳一个人的房间里,从黑暗降临四周墙壁,记忆和意识接踵而至开始,进入自己,从而在这种孤独中进入创作。孤独不是孤单的存在,创作往往诞生于孤独,且需要孤独的存在和孵化。一个影子里映衬着另外的一个个影子。

(完)

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是孤独的存在。纵然你有着数不清的朋友和富足的家庭。

这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在书籍里,你可以通过书籍看到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人性。能通过书籍认识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朋友形象、儿女形象、父亲形象、母亲形象。。。他们在书籍里是坦诚的,不虚伪的,不做作的,甚至不遮掩的。

我经常把书籍比喻成比护肤品、化妆品,甚至各种流行服饰更便宜的“时装”。它不会受换季过时流行的影响,也不会受无法阻止的衰老和年龄的影响,它如隐性纹身一样在你投入的时间里,雕琢着你的容颜和气质,甚至整个人。你在什么地方投入最多,你就被什么塑造着,塑造,是从内到外,最后到塑形成型。

保罗·奥斯特在幻影书里写到,因为电影是一种视觉语言,它通过投射在二维银幕上的图像讲故事。声音和色彩的加入增添了图像的三维感,但同时也剥夺了它们的纯粹性。

因为电影提供的信息量太多了,无法给观众留下足够想象力的空间。电影模拟现实世界模拟得越像,它表现现实世界的能力就越弱。扁平银幕上的那个世界只存在于二维空间里。第三维在我们的脑中。书籍就是三维的。

世界也不仅仅在我们周围,同时也在我们脑中。

《真相捕捉》每周三更新,现更新至第三集。

当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不只是后真相时代的时候,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还有能力为自己找出更有力的证据辩解,还有能力为之抵抗吗?拯救和改变世界的永远不只是技术,还有发明和使用这些技术的人类的人的正义和良善。是对我们身处的这个互联网长短视频下的隐喻和谨醒。

《坦白》每周二更新,现更新至第三集。

这部在看的长影评我写在豆瓣里被警告,说我含有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发表的内容再多次被移除将导致账号状态异常。这个我太熟悉了,和我微博因两本关于香港简史的书而炸号的待遇一样。申诉无效,且不作任何回应。故事从两个失踪女孩开始。。。

我续命就靠这样的剧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推荐几本书:《幻影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记忆之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