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中性》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中性》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2002

谈到关于《中性》最初的想法,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说:“很难说清究竟是哪个时刻《中性》在我的想象中扎了根。一直回溯到1976年,在高中的拉丁文课上,我认识了提瑞西阿斯这个雌雄同体的人物。我们在读奥维德的《变形记》,读到宙斯和妻子赫拉争论,在床笫之欢这个问题上,到底男人比较享受还是女人比较享受。宙斯的回答有点令人惊讶,他说女人更享受。赫拉觉得男人比较享受。为了有个定论,他们问了提瑞西阿斯,对方的回答是,‘如果爱的愉悦是十,那么三乘三属于女人,剩下的属于男人。’”
尤金尼德斯开始动笔写《中性》,前后花了九年时间,因为他不太熟悉这个话题,总是出现长时间的文思不畅。他读理查德•麦克杜格尔翻译的《埃居利娜•巴班:近期发现的一位19世纪法国双性人的回忆录》(Herculine Barbin: Being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emoirs of a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Hermaphrodite)(20世纪影响巨大的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为这本书写过引言。),得到了一点灵感(但从那时起尤金尼德斯仍然等了十年才开始动笔)。尤金尼德斯说:“乍看上去,埃居利娜的生平实在太惊人太棒了。十几岁的她在法国女修道院学校读书,爱上了最好的朋友。两人开始谈恋爱,最终被学校领导发现了。医生给埃居利娜做了检查,宣称她是个男人。这部回忆录的中心是爱情故事,两个女孩的爱情故事,而其中一个女孩不完全是个女孩。我所着迷和好奇的就是这个爱情故事。我以为这部回忆录会很特别吸引人,有着狂野的戏剧张力,并且透露一些我一无所知的人生经历。很遗憾,埃居利娜•巴班的写作,也就是一个女修道院学校女生的水平。文笔夸张,感情泛滥。她对自己身体上的细节闪烁其词,一提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就不得不(或者有意地)讲些陈词滥调,装腔作势。就我对可读性的期待来说,这部回忆录实在让我大失所望。我有些自大地想,我还是自己写这个故事吧。”
尤金尼德斯最终真的这么做了。一开始他只想写个短篇小说,以双性人自传的形式来写。尤金尼德斯不想因为有了传统神话中的传说,就让主人公少了人性,这正是他最想要避免的。所以他非常认真地研究了生理上的真实情况。“最初的几个月,我花了很多时间泡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图书馆里,”他说,“我就是在那里翻到了《中性》主人公的那种病,‘5-α-还原酶缺乏综合征’。这种综合征背后有个很显著的事实,就是发病原因是隐性基因突变。发生这种基因突变的人群总是比较孤僻,而且经常是近亲繁殖的产物。了解到这些知识后,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本书。我不再想仅仅写一本虚构的双性恋自传了,我想写长一点,写成一部喜剧史诗,顺着一个家庭的血脉传承去追溯基因突变的轮回。故事的讲述者是这基因最后的继承者,但除了这种性变态之外,其中还会包含很多旁的东西,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转换,国家、种族、情绪、知识分子……包罗万象。”
“这部回忆录的中心是爱情故事,两个女孩的爱情故事,而其中一个女孩不完全是个女孩。我所着迷和好奇的就是这个爱情故事。”
尤金尼德斯扩展了整本书的视野,把叙述重点转移到一个希腊裔美国家庭的身上,这个家庭的三代人都有那种缺乏症。当然了,虽然书中的确涉及到种族和知识分子这样的主题,主要的驱动力还是性变态。“我还记得提瑞西阿斯这个人物带给我的震惊,一人多用,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一个男人明白做女人的感受,太棒了!而且,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又是多么有用啊。如果小说家的责任是进入男人与女人的思想,如果我们看重大多数擅长此道的作家,那么,从提瑞西阿斯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也许能让作家得到梦寐以求的上帝视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中性》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