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2001

2006年,作为对有人指责《赎罪》抄袭的回应,伊恩•麦克尤恩在给《卫报》写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何处。他写道:“‘如果我以前跟你说过这事,那就叫我别说了’,我父亲从来都没说过这样的话。他需要去复活自己以前的经历,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许,战后在军队办公室那种久坐不动的工作做多了,他才意识到,敦刻尔克(指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队撤退行动。)以及他后来从中缓慢恢复的经历,是他这辈子最紧张刺激的时期,是他真正最充分感觉到生命蓬勃的时候。等到我写《赎罪》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顺手参考了父亲的故事来搭建整个故事架构:开头1935年的部分写完之后,再写了敦刻尔克,然后就必须写到1940年一座伦敦医院的重建。将虚构的角色安插进真实的历史大事件中,是怪诞而突兀的。然而我只能做出妥协,放弃某种自由。当人不断地在幻想与历史记录的交缠中穿梭再穿梭,心里会感觉有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确保史实无误。特别是写到战争时期,尊重史实就是在尊重整整一代人所受的痛苦和磨难。他们本可以好好过平淡的生活,却被强行征召入一个噩梦。”
抄袭的指控来自英国《周日邮报》,该报刊登文章指出,小说中有些语句看上去很像摘录自一位战时护士的回忆录。这些语句是经过无数个小时的研究才挖出来的,研究对象是当时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南丁格尔护士”(南丁格尔是19世纪的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后来她的名字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南丁格尔护士”是优秀护士的称号。),关于她们的信息可谓少之又少。“当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六十年前时,”麦克尤恩写道,“对事实的追求就变得难上加难,也成为重中之重”。慢慢地开始也有少量的信息浮上水面,偶尔会有与家里往来的信件,琐碎的日常工作,拿着名叫“乔治”的模型娃娃进行演练……但敦刻尔克的伤员一开始涌入医院,一切记录戛然而止。后来,麦克尤恩发现了一本名为《无暇浪漫》(No Time for Romance)的回忆录,作者是露西娜•安德鲁斯,就是那家英国报纸说他抄袭的那本。书中对敦刻尔克撤退情况以及伤员治疗情况的回忆和讲述,看上去十分准确;令麦克尤恩吃惊的是,安德鲁斯写了有人因为骂人而被怒吼制止的一幕,和父亲说起当时经历时的一些讲述有着吊诡的相似。麦克尤恩写道:“安德鲁斯描述的并非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她不是在写小说。那是一个大家一起经历的现实世界,里面有战争博物馆里的信件,有我父亲漫长的住院时光。她写的好像是波澜不惊的生平故事,却在字里行间创造了一份重要而独特的医院历史记录。在我看来,她写的一切极致精确,在优秀报告文学的形式下融入了几乎完全被忽视的战争经历。这也是我想通过自己女主角的视角来进行生动展现的。敦刻尔克那部分,我的确参考了她描述的那些场景。再强调一遍,这些事情一定要真正发生过,这对我很重要。对于一些早就过时的医疗方法,她就是我唯一的参考资料,对此我一直万分感激。我在《赎罪》结尾‘作者的话’中公开感谢了她,那之后在各种公共场合被频繁问到各种为这本书做的研究,几乎和‘你的灵感从哪里来’一样频繁,每当此时我也都会感谢她。我在无数的采访以及四(电)台念的致敬稿中也都提起了她。比较遗憾的是没能见她一面。但如果现在的人们会说起露西娜•安德鲁斯,我感到很高兴。我说她已经说了五年了。”
“当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六十年前时,对事实的追求就变得难上加难,也成为重中之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