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巴斯蒂安•福克斯《鸟鸣》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鸟鸣》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1993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写道:“很难准确描述我觉得缺失的东西,但大致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对那些战士亲身经历的充分理解;还有可能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参与本世纪第一次大屠杀到底意味着什么的哲学高度的理解;毕竟,经历了这场屠杀,其他惨绝人寰之事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想象了。”“一战”后的那几年,气氛依然沉重,毕竟有数千万人不幸罹难,留下巨大的创伤。和这场大战有关的文学作品通常是自传体,其中最有名的那些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个地冒出来。接下来的十年,又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永久地改变了战争文学的面貌,人们也逐渐开始遗忘之前的那场战争。“1945年以后,不出几年的时间,”福克斯写道,“涌现了大量新的战争文学作品,大多都写了开飞机,写了逃离战犯营,大多都高调宣扬英雄主义。战争中道德追求变得比平时明确很多,刚好借这个背景之便……五六十年代,银幕上充斥的都是炮火,然而文艺界对‘一战’的兴趣却越来越小。”
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缺失了“一战”老兵的身影。等到1988年,这些身影在福克斯心中才真实立体起来。当时他陪着六个九十多岁的老兵去比利时的佛兰德斯区,那里曾经遭遇过最严重的战火。“我和这些人一起站在欧贝山脉的泥泞中。1915年,也是在同样一片泥泞里,他们收拣了战友的残骸。一边聊起这样的过往,一边互相握着手,让我感觉与他们心意相连,并被拽出了对战争充满英雄与浪漫幻想的世界,回到现实。”2009年,福克斯再次认识到战争的现实。最后一名在世的“一战”老兵于当年与世长辞,人们举办了盛大隆重的追悼仪式。去世的这位老兵叫哈利•帕奇,在“一战”中服役三个月,对有关这场战争的一切都无比痛恨。然而,他的追悼和下葬仪式却搞得和高级职业军官一样。福克斯认为,这是一种“良心不安”,“一个国家迟缓地醒悟过来,发现九十年来他们都没能给予整整一代人本应享有的关注与关怀”。
福克斯对那些“一战”老兵表达敬意的方式,是尽量在调查研究中保持真实可信、重点突出。在写小说时,他只使用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毕竟,这本书是“想要尝试去做个弥补的姿态,对那些被迫卷入灾难性战争的人表达迟来的爱与理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鸟鸣》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