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
保罗•鲍尔斯
—
1949
“每个人都是孤立于其他人的,”1981年,保罗•鲍尔斯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如是说,“‘社会’这个概念就像一块保护垫,让我们生而孤立却不自知。一本像麻醉剂一样的小说……把人物安排在如此种种的环境下,往往会成为催化剂或导火索,没有这个环境,就没有行动。所以,我不应该说这些背景环境是次要的。也许,要是我没有接触过你们所说的‘异域’之地,可能根本就不会产生写作的念头。”鲍尔斯说的是他在摩洛哥丹吉尔的经历,在那儿的时候,他“在沙漠旅馆的床上写作”。之前他签了本小说的合同,还收到了预付款,之所以来到这个异域城市,是因为他缺乏灵感,而且越来越厌恶做音乐。关于这个话题,他说:“我从当作家开始,也一直兼任作曲家。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想写小说。我拿了钱,要交货。我烦透了帮别人写歌,比如什么约瑟夫•洛塞(美国导演、编剧、制片、演员。)、奥逊•威尔斯(美国演员、导演、作家、制作人。)等,还有很多人,说也说不完。”他在两个领域都成绩斐然。多年后,他写道:“一个人写的任何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自传,这是当然的。不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说,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说。”《遮蔽的天空》是在丹吉尔写成的,参考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周围的环境。书名来自歌曲《在那棕榈树的遮蔽下》(Down Among the Sheltering Palms),那是他孩提时代每个夏天都要听的歌。
两个主要人物波特和姬特随手取材于鲍尔斯自己和妻子简。鲍尔斯说:“这本书是1947年在纽约构想出来的,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在1948年简第一次踏足北非之前写成的,所以毫无疑问,书的内容要根据以前的经历来写。故事是完全虚构的。姬特不是简,不过在描写姬特一路上的反应时,我也用了简的一些性格特征。我显然认为波特是自己在小说中的延续。但波特当然不是保罗•鲍尔斯,正如姬特也不是简。”当然,两个人物一直不停地漂泊,灵感来源于鲍尔斯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态:漂泊就是自由,就不用直面自我。“总是四处漂泊,能够很有效地拖延最后审判日的来临。我漂泊的时候是最高兴的。脱离过去的生活,还没有建立新生活的时候,你就是自由的。我一直觉得这带给人很大的愉悦感。如果你连自己去哪里都不知道,那就更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