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
威廉•加迪斯
—
1955
“回归到浮士德和最初的不洁之灵的故事,《承认》就是我们所知的第一部基督教小说(还记得我当时认为自己这本将是最后一本),”1987年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威廉•加迪斯如是说,“他去寻找拯救、救赎之类的。我当时的观点就是,写作《承认》,要基于过去的持续存在,以及过去所带来的种种不同形式的迷思,最终归结到所有文化中共有的那些故事上去。他们好像给意大利版起的书名是《朝圣者》或者《朝圣》之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这样的:通往救赎的朝圣。”
加迪斯这部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一开始只是想仿效歌德的《浮士德》,但他最终写了七年,这期间他去了墨西哥、中美洲和欧洲,写作的内容和文字也因此受到影响。说起这部小说的起源,他说:“首先可能是因为年少气盛、信心爆棚,觉得什么事都办得到,就像《皆大欢喜》告诉我们的,‘年轻人凭着血气和痴劲做出来的事,总是很出色的’(《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原名As You Like It。此句原话为“All’s brave that youth mounts and folly guides”。)。《承认》一开始是很短的作品,有点儿没头没脑的,但基础是浮士德的故事。等我开始写造假的故事后,这个造假的概念虽然没到让我走火入魔的地步,至少也成为我所见所思的一切的核心部分。所以这本书从简单描写造假的中心人物,扩展到讨论造假这件事情,讨论随处可见的价值观的扭曲与贬低等问题。现在再来看这部作品,检讨种种不足,我想冗余可能是最大的缺点。我还记得克莱夫•贝尔1913年出版了他那本很不错的小书《艺术》,三十五年后再回头看,把所有的缺点都列出来,觉得写得太志得意满,太咄咄逼人,甚至太乐观(我可从来没被批评过乐观!)。不过,他还是觉得‘有点嫉妒写出了这本书的那个大胆的年轻人’。”
加迪斯在写作《承认》的时候,也和一批作家一样,把对自己比较严厉的反省写入了著作当中。加迪斯用于反省的人物就是奥托。爱斯米这个人物的灵感则来自著名诗人兼画家谢莉•马蒂内利(Sheri Martinelli)。他还把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美国第三十四任副总统及第三十七任总统。)以牧师迪克的形式写进了书中。加迪斯写完这部作品之后,又等了五年才拿去出版,这期间又进行了多次增删修改,最后的手稿有四十八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