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
卡勒德•胡塞尼
—
2007
卡勒德•胡塞尼阐述自己选择《灿烂千阳》这个书名的过程时说:“这几个字来自写喀布尔的一首诗,诗人叫赛比•塔布里兹,他是17世纪的波斯诗人。他去了喀布尔,印象很深刻,之后便写了这首诗。我当时在搜索关于喀布尔的一些诗歌的英文译版,想用在一个人物因为要离开自己所热爱的城市而悲恸之时。然后我就发现了这首诗。我一下子觉得,不仅为这个场景找到了最合适的诗歌,而且在诗节快要结束时出现的‘灿烂千阳’几个字,实在也是一个能引起无数浮想联翩的好书名。诗歌原来是波斯语,英文译者是约瑟芬•戴维斯博士。”
胡塞尼也想说清楚,小说本身的目的,不是想让全世界都看看在阿富汗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对我这个作家来说,”他说:“故事永远高于一切。我从来没有在心里只有宽泛的想法时就坐下来写作,当然也从来没有很严格很具体的安排。一个作家如果想要代表自己的文化,对他人进行相关的教育,那将是很沉重的负担。我写东西,总是从非常私人、让我倍感亲切的地方写起,写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再由此生发扩展。这本新书最让我着迷的,就是两位女性的梦与幻想,她们的内心世界,让她们走到一起的种种际遇,她们生存的决心,以及她们的关系不断发展,最后变得意义重大、充满力量,即便周边的世界分崩离析、陷入混乱。不过,真正下笔写起来后,我就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渐渐扩展,越写野心越大。我发现,要讲这两位女性的故事,就不可能不讲讲20世纪70年代到‘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个人的际遇与历史的大背景难解难分。因此,慢慢地,阿富汗的动乱,以及这个国家不久前才遭遇的种种艰难困苦就不再只是模糊的背景了。而且阿富汗本身,说得更具体些是喀布尔这个城市,逐渐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角色。我觉得,其所占比重比在《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里要大。但那只是为了讲故事,并不是怀着什么社会责任感,要让读者了解我的故国如何如何。话虽如此,如果他们读完《灿烂千阳》,觉得故事很精彩,也对阿富汗过去三十年来的情况有了更多洞察和更微观的了解,我当然也会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