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克西《飞越疯人院》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飞越疯人院》
肯•克西

1962

1958年秋天,俄勒冈大学毕业生肯•克西回到故乡加州,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白天上学,晚上在门洛帕克退伍工人医院精神科病房做夜班助理。应一位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研究生朋友的邀请,克西决定参加由中央情报局出资的一项研究,他就是一只“小白鼠”,供他们观察精神类药物的效果。这项研究叫作“MK过量计划”,克西也能借机搞点儿禁药,消遣着用一用,因为试验药物中经常会出现LSD致幻剂。克西认为,使用致幻剂能够让人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其效果无与伦比。于是他热情宣扬,要为这种药去除污名。他的心胸已经为新的思想与观点敞开,因此对精神科那些病人非常同情。
小说里的病房之所以那么像监狱,是因为当时多方掀起的民权运动也进入了美国的心理研究领域,鼓励病人离院治疗,这同时也在拷问各个精神病房治疗病人背后的道德问题。这方面的先锋是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他说普遍的审查制度要求这些病房有一种看不见的纪律规则,这对全社会来说都非常可怕。
书名《飞越疯人院》(直译是“《飞跃杜鹃窝》”。)来自一首童谣:“水果薄荷玉米坡/苹果多刺结果果/铁丝尖刺缠一起/飞来三只鹅鹅鹅/一只飞到西/一只飞到东/一只飞过杜鹃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