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HAOMIN
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 马歇尔·卢森堡
豆瓣评分:8.4分
又是一本买了挺久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呢?认真回忆,一方面是看到身边有人读过,说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当时刚好因为沟通问题而苦恼,希望寻求专业书籍的帮助。
今天看完这本书,有点遗憾为什么自己不早点看呢。没关系,此时此刻,还是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本对人生很有帮助的书,也迫不及待的想把我的收获分享给你。
1 非暴力沟通的价值观
我一直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非暴力沟通》作为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肯定是由作者的价值观作为支撑的。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想要学习这本书里面的沟通方式,最先要搞清楚的其实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作者对沟通这件事的价值观。否则,不论你对其中的方法多么烂熟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你依然学不会非暴力沟通。
那么,作者对沟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呢?
马歇尔在开篇就写到,人天生是热爱生命,乐于互助的。这句话意味着,他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支持者。他认为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有爱的,美好的。基于此,非暴力沟通只是打开了爱和理解的密码,而不是创造了爱和理解,因为爱本身存在于人性之中。
嗯,我非常认可作者的价值观。
2 产生“暴力”沟通的原因
首先来聊聊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人之所以要沟通,是因为有所需求。我想表达我的需求,或者你的需求需要被我所知晓。如果链接彼此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也就无所谓暴力与非暴力了。那么,为什么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还会产生那么多“暴力”沟通呢?是什么阻碍了人的沟通之桥?
首先,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其次,人表达诉求这件事也没有问题的,因为人有表达的权利;那么,就是人在以某种方式或者载体传递自己诉求的时候,这种方式和载体出了问题。
比如,用道德评判、互相比较、威逼利诱甚至是暴力的方式来作为诉求的载体。这些方式有的时候能满足人的需求,人们就误以为这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然后慢慢的就形成了特有的沟通模式。事实上,以上这些习惯性的、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与我们的天性越来越远,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也不知不觉的对周边的人产生了隐形暴力。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以道德评判或者进行对比来表达诉求的人,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也不必过分自责。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有所觉知,觉知是哪一种认知或者观念让我们使用了暴力沟通。当下一次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代替。这样的多次刻意练习,会慢慢取代原有的沟通方式。
那么,我们什么情况下会不自觉的选择错误的、带有“暴力性”的载体呢?我认为,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常常忽视别人的需求时,就很容易产生暴力沟通。
3 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使用“暴力”。不要否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说,邻居家的小孩考上清华多厉害,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名校;当我们指责同事做事情马虎不仔细毫无职业素养的时候,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能很好的共同把某件事情完成。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供了四个步骤,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被“暴力”的载体裹挟。
第一步是观察。
当我们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想要表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开口说,而是冷静的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仔细总结到底是哪些已发生的客观事实让自己想要说些什么。
比如,最近金先生花钱有点多,外加家庭财务情况也并不是很好,我希望他能更理性消费一些。那么我的观察就是,他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钱。但如果我说金先生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则不是观察而是评论了。
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评论。
第二步是感受。
感受是当某些客观事实发生之后,自己本身所带有的情绪加强或者减少了。感受虽然和他人的言行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存在的起因。感受是作为人,本身就存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
比如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我的感受是有点焦虑。焦虑这种元素本身存在于我身上,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让焦虑表现的更明显而已。
当我们按照上面的方式正确的表达感受的时候,他人不会有太多的抗拒,因为我们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剖析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当我们在感受中示弱的时候,还会让沟通的另一方安静下来,更利于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擅于表达感受,而是把感受放在一种叫做“想法或者判断”的载体中。比如在没有学习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可能会说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花钱大手大脚。事实上,我用“他花钱大手大脚”这种想法和判断表达了我的感受,即焦虑,但对方听到的可能只有花钱大手大脚这样的评论了。接下来的对话就是围绕“谁花钱大手大脚”展开了。
第三步是需要。
仔细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受到焦虑呢?是因为我需要安全感。
其实我们都不太善于表达需要,而往往以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下一次感觉自己要做出以上行为的时候,不妨深入思考下,我的需要是什么,直接表达即可。
当然,需要并不是“蛮横无理”的,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
第四步是请求。
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钱,我有些焦虑,因为我需要安全感,我希望以后消费超过两千块钱都能够彼此沟通确定。以上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就是请求。
请求需要具体,请求不是避开什么,而是具体要做什么。如果我说让他以后花钱不要大手大脚,那他肯定不知道我请求的到底是什么。等下一次同样的场景出现的时候,其实不是他的问题,是因为我没有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期待。
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能够得到正向的反馈,有些时候我们的请求不一定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采用责罚或者利用别人的内疚心理,那么我们的请求变成了命令。
有人会说,如果我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很好的完成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但依然无法完成有效沟通怎们办?这就涉及到了沟通的另一方面,即倾听。时刻要记得沟通是双向的,有时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4 倾听:同时我们也常常忽视别人的需求
倾听和表达虽然方向不一样,但非暴力沟通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依然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
观察:不要急着做什么,就站在那里,去认真聆听和了解他的观察。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急于提问、给出建议和方法、或者安慰。
感受、需要和请求:全身心的去体会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对方可能由于情绪等问题表达没有那么清晰和准确,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注意,此刻并不是提问、发表观点或者评价,而是把我们接收到的关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而已。
“你希望我怎么做?”是前者,是提问。“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定酒店?”是后者,是表达对方的请求。不过,当我们本身很痛苦,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可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的提出请求,或者换个环境。
通过我的实际操作,我发现非暴力的倾听是比表达更难的事情,因为爱别人可能比爱自己更难,但爱别人的前提是懂得如何爱自己。所以,如果倾听别人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妨先从非暴力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开始。
其实,倾听不仅能治愈他人,也能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沟通本身是一件双赢的过程。
5 “非暴力”沟通的极端情况:愤怒与强制力
愤怒是沟通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如何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呢?
四个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对方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了。
强制力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伤害所采用的特殊方法。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指责或者羞辱他人。
6 “非暴力”沟通的美妙时刻:感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感激虽然是每一个人都乐于接收到的,但不同的感激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当我们说“你是一个不错的人”时,我们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裁判的位置。
非暴力沟通也给出了表达感激所要包含的四个信息:(1)对方做了哪些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心情如何?
So,以后知道如何感激别人了吧!当然,当我们接受别人感激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过分谦虚,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我们的哪些行为对他人来说是有益的,满足了别人哪些美好的需求,带去了怎么样美好的心情。这也是一个不断优化自己的过程。
7 总结
我总是试图把我所收获到的方法、启发更全面更精准的传递给更多的人,但可能也常常因为表达繁琐而适得其反。比如这篇读后感,我自己都有点嫌弃,因为太长了。
那就用一句话来总结下《非暴力沟通》对我的启发吧: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抱着一颗发现善良、期待美好的心,和我们人生中相遇的每一个人友好沟通,去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上路,我们就会和自己以及他人更和谐的链接,发现生命之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