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真相就是没有真相

在这个虚构和真实的交汇地带
我们只能放下对“唯一真相”的执着
承认非理性和含混的存在
接纳不完美的人性和不完美的世界

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名声大噪,但这本并不太知名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却被他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这本书从体裁到结构再到主题,都经过了马尔克斯漫长而细致的考量。诉说家族七代命运轮回的《百年孤独》写了十八年,独白掌权者一生孤绝的《族长的秋天》写了十七年,而这本讲述一昼夜间的凶杀案的书,从起意到完工却历经了整整三十年。也许正是因此,他才能自信地说:「在这部作品里,我真正做到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是一场怎样的凶杀案,它为何事先张扬却不可避免?它承载着怎样的巨大能量,足以在作者脑海中反复激荡三十年而终成文?

读者将跟随马尔克斯如纪录片镜头般的笔触,走进那个多雨而闷热的拉美腹地小镇,亲临残酷的凶杀案现场,检视促成案发的那一个个“巧合”……

马尔克斯向来是讲故事的好手,他擅长构建错综复杂、穿梭时空的结构,用多个面向立体地呈现故事。

在故事的一开篇,圣地亚哥·纳萨尔的死亡就已经注定:「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的那一天,清晨五点半就起了床,去迎候主教乘坐的船。」

其后,马尔克斯通过引述不同人的话语推进剧情,而隐身于采访镜头之后的“我”也不时地发表议论,这种有意模糊了虚构文学、新闻报道和历史记述等体裁之间的界限的文风,让我恍惚间仿佛在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文学。

全书近六十个人物在当下的反应与多年后的回忆穿插而行,踩踏出紧张纷乱的节奏,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处,而行凶的细节则一直保留悬念,直到最后才被正面描写,残酷、无奈、绝望在一瞬间从高点释放。在读到最后圣地亚哥·纳萨尔终于被杀时,我竟有一种“第二只靴子落地”般的快感,仿佛那被揉皱紧压成团的死亡终于舒展了开来。

整个故事让人唏嘘之处就在于两位凶手并不想真正杀人,他们只是被某种道德观念绑架,不得不做出一个杀人的姿态。于是他们事先张扬,「千方百计让人出面阻止他们」,却未能如愿得到人们的阻拦,这种大张旗鼓反而让他们骑虎难下,最终走向悲剧。

所有人都是看客,所有人都是帮凶。

这场在当时的拉美并不少见的凶杀案,正是因为所有人的旁观而具有了独特的悲剧性。

也许很多人已经知道,这部作品其实脱胎于真实事件,正如书中所说,「生活竟然动用了这么多连文学都避讳使用的巧合」。

它的原型是1951年1月22日发生在哥伦比亚苏克雷市的案件,被害者正是马尔克斯的挚交。从其他方面也能佐证大量的真实不成比例地渗透进了这本“文学作品”,例如故事中“我”的母亲路易萨·圣地亚加和未来的妻子梅赛德斯都与现实情况一致。

在这个故事中,虚构与纪实的边界被无限模糊。对此,马尔克斯应是有意为之:「三十年后,我发现我们小说家经常忘记,最好的文学形式就是事实。」

马尔克斯用了侦探小说的技法来写作这个基于真实的故事,不但如钟表齿轮般准确地安排伏笔和呼应,还精心设置悬念,层层递进地揭露人物的动机。

然而,假使读者真的把它当作侦探小说来阅读,则一定会失望。因为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来源于完整性与合理性,小说的结尾必然通过对真相毫无保留的揭露,使得前文中的一切谜团都有符合逻辑的解释。侦探小说会将读者了解真相的欲望推向高潮,然后在结局处突然释放。而这部作品只做到了前半句,直到结尾,也仍旧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

侵犯安赫拉的人是不是圣地亚哥·纳萨尔?

偷偷塞进纳萨尔家门缝里的匿名信是谁写的?

对于这两个关键问题,也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猜测。但究竟真相如何,怕是连马尔克斯也不知道答案。

这场悲剧的发生并不能如侦探小说般用一个因果逻辑的闭环来解释,更无法被赋予一个公认的意义。

相反,似乎是诸多因缘际会酿成了这幕惨剧,其中有真正偶然的巧合,也有人为造成的“意外”。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动机,都因其刻意隐瞒或年代久远带来的记忆美化,而变得不连贯、不完整,以至于圣地亚哥·纳萨尔的死,在他的母亲、指认他的安赫尔、凶手、叙述者、其他小镇居民,乃至不同的读者看来,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含义。

因此这部小说的意义并不像侦探小说那般指向圆满揭秘,而是指向了现实的模糊多义和巧合的存在,指向了人心的复杂和难以自知的幽暗,也指向了马尔克斯对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虚构和真实的交汇地带,我们只能放下对“唯一真相”的执着,承认非理性和含混的存在,并接纳不完美的人性和不完美的世界。

毕竟,就连作为集体记忆而存在的历史也往往不是确凿无疑的真相。

想起谈论《百年孤独》时,马尔克斯曾说:「没有人研究过香蕉大罢工所真正发生的系列事件,而如今人们在报纸上甚至在国会里谈论这件事时,他们说当时约有3000人死亡!我在想,随着时间的推移,3000人被杀会不会真的成为一个事实。」

虚构的文本正影响真实,渗入真实,成为真实。

魔幻色彩如此强烈的《百年孤独》既是如此,踩在虚实边界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又怎会逃过一劫?

多年以后,提起苏克雷市的凶杀案,人们会不会津津乐道那颗穿过卧室的橱柜、客厅的墙壁和邻居家的餐厅最后击碎了教堂圣象的子弹,或者那位不愿登岸、在船上例行公事地划十字的爱吃鸡冠的主教?会不会笃定促成凶案的只有一个个命定的巧合,笃定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不可避免?

(配图为改编电影《预知死亡纪事》截图)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真相就是没有真相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