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的牢笼
怯懦者不得自由
只有勇气才是救赎
作者 布尔加科夫
印象中,俄国小说总长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所预想的大师应是眼神深邃、眉头紧锁的样子,玛格丽特应是逆来顺受到如同圣母的样子,而莫斯科则应是覆盖着脏灰大雪的样子。
然而,这本小说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我完全没有想到,一贯重若千钧的俄国文学的土壤里,竟会开出这样瑰丽烂漫、恣意飞扬的奇葩。
在这儿,奇葩绝对是个褒义词。
布尔加科夫的想象力,让人捉摸不透,又令人拍案叫绝、大开眼界。
撒旦降临莫斯科,他预言作协主席的蹊跷死亡,他戏耍年轻诗人搅乱他的智识,他把剧院经理瞬息间丢到千里之外的海滩,他让主任收受的贿赂变成惹祸的美金,他上演大戏奚落全莫斯科的公民,他制造的混乱引发更大的谣言和侦查部门旷日持久的斗争。
这一出出天马行空的好戏,仿佛带着我走进一座撒旦主题乐园。我目不暇接地欣赏一座座五颜六色的俄式塔楼,阳光被浮雕的玻璃窗折射扭曲成梦幻的光影,耳畔是交响乐团演奏的主题音乐,呼啸的过山车上传来人群的尖叫,偶尔狂欢的游行队伍带着鼓乐声路过。
撒旦还举办盛大的舞会,在那里,几个世纪的往生者蜂拥而来,玛格丽特也骑着刷子飞跃整个莫斯科的天际款款而至。
在这舞会上,布尔加科夫的文字奏响了最华丽的乐章。我仿佛在月夜下乘坐着最刺激的云霄飞车,左侧上演犹太总督与耶稣的好戏,右侧是玛格丽特深情的独白,而同时烟花升空绽放。
最终,随着玛格丽特和大师向他们永恒的家园步去,背影渐渐模糊,我知道乐园到了闭园时间,狂欢的人潮散去,眩目的光影熄灭,一切归于沉寂。
这就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像是一场满满当当的主题乐园一日游,疯狂、刺激,充满感官享受。
尽管不乏死亡和诡异情状的描写,但这个“撒旦主题乐园”并不被恐惧和黑暗覆盖,反而色彩斑斓,令人心生向往。
化名沃兰德的撒旦是书中占据篇幅最多的角色。这位撒旦看似总在为祸人间,却并未真正作恶。他的肆意妄为只是把隐藏在不合理的秩序之下的恶揭露了出来,因为撒旦所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莫斯科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
撒旦这个符号脱离了以往纯粹的恶的象征,而立于一个亦善亦恶的模糊地带。
「如果不存在恶,你的善有什么用?如果地上的影子都消失了,大地会是什么样子?」
人间复杂,恶与善、影与光,不过是一体两面。
许多人拿这本书与《百年孤独》比较,并认为它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但私以为它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幻想文学,只不过在这幻想中不可避免地影射了现实。
无论是魔鬼之所为,还是秘密的肃反,邻居友人总是突然失踪,但书中的角色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日常。
另一方面,明明是撒旦和他仆从们毫无逻辑的恶作剧,却总能被侦查部门找到一个政治正确的合理解释。这个解释虽距离真相无比遥远,却也成为所有人不可质疑的集体记忆。
布尔加科夫借万能的、看穿一切的撒旦来嘲讽和惩治1930年代苏联的官僚主义、裙带关系、唯利是图和白色恐怖,用他横冲直撞的想象力猛击高压政治构筑的牢笼。
布尔加科夫借大师之口说道:「像你我这样被剥夺一空的人,只好求救于彼岸世界之力!」
对幻想世界的构筑,对善与恶的辩证思考,对现实的讽刺抨击,这本书无疑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主题却是“怯懦与勇气”。
布尔加科夫的作家生涯命途多舛,在斯大林的政治压力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迫害下,他全部作品被禁,受到无数批判和谩骂,手稿也被当局抄没,生活也陷入困顿,甚至迫于恐惧亲手焚毁了费时两年写到第十五章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初稿。后来,他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重新开始写作这本不可能出版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用六年写成、又用了四年修改的小说,在布尔加科夫死后26年的1966年,才第一次以删改版的形式在莫斯科出版。次年,完整版在法兰克福出版。而在布尔加科夫的祖国,直到1973年才等来了完整版。
小说中的大师无疑是布尔加科夫的化身。他独自在地下室生活写作,呕心沥血完成了一部关于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的小说。这部小说的投稿招致了无数来自文学界的谩骂,这段经历几乎还原了布尔加科夫本人遭到迫害的经历。「小说的惨败犹如撕去了我的一片灵魂。」大师在如潮汹涌的批判中感受到窒息般的恐惧,变得神经衰弱,他形容这种感觉「仿佛有一条软绵绵、冷冰冰的章鱼伸开腕足,直接爬进了我的心里。」于是他做出了与布尔加科夫如出一辙的举动——焚毁书稿。
在大师的小说中,本丢·彼拉多也可以看作是大师的化身。他迫于上级压力,发出了忤逆本心的处死耶稣的指示,「一位犹太总督可能因为一个对恺撒陛下犯下罪行的人而断送自己的前程吗?」在耶稣死后,他常常失眠,就算在梦中也不得安宁。
面对来自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彼拉多因为怯懦断送了耶稣的性命,大师和布尔加科夫因为怯懦焚毁了书稿,他们在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并没有从恐惧中解脱而获得安宁,反而在悔恨和屈辱感中,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怯懦者不得自由。
外界的压力形成一个囚牢,让人想逃。但源自怯懦的选择,只会建造出一座更加狭小的牢笼。这座牢笼也许暂时屏蔽了外界的压力,却只会将自己越限越死。正如在彼拉多的故事中,耶稣告诉他,「怯懦就是第一可怕的毛病」。
好在,还有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无疑是勇气和自由的象征。
她没有一丝犹疑地做出遵循内心的选择——成为女巫,参加撒旦舞会,帮助大师,永远和大师在一起。她骑着刷子飞跃莫斯科奔赴撒旦舞会的段落,贡献了全书最美、最自由、最有力量的篇章。她是一个救赎,让大师重拾勇气,不再逃避。
这种勇气也被大师传递给了彼拉多,在荒凉的山头坐了两千年的彼拉多,终于因大师的那句「你自由了!你自由了!」而得到救赎。他终于可以同耶稣一起,向着满月出发,踏上寻求真理的月光之路。
现实中的布尔加科夫自己,无疑正是这种勇气的源头。正是他在焚毁书稿后,重新振作起来持笔写作的行为,让近百年后的读者如我可以看见这部作品。
布尔加科夫的全名是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大师(Мастера)和玛格丽特(Маргарит)的首字母皆继承自米哈伊尔(Михаил)。有一种说法,玛格丽特的原型是布尔加科夫的妻子。也许妻子给了作者以灵感,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书中的两位“M”都是布尔加科夫的化身,分别对应他一体两面的怯懦和勇气。
大师和玛格丽特两位“主人公”在书中的登场都很晚,许多人对此抱有疑惑,但我想书名《大师和玛格丽特》正是“怯懦和勇气”之意。
以该视角纵览全书,撒旦作乱所揭露的,正是全莫斯科的充满自欺的怯懦。无稽之事一再发生,却无人提出质疑和反抗,整个社会都陷于怯懦之中,所有人都深受折磨。
只有玛格丽特脱下衣服如同抛下陈规陋习,坦然地去见撒旦,也赢得了撒旦的尊重。只有她,用最大的勇气去面对这不合时宜的真实,并在真实中得到安宁。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莫斯科与大师笔下的耶路撒冷相互映照,大师与彼拉多相互映照,玛格丽特也与耶稣相互映照。
我想布尔加科夫想说的是,面对现实的牢笼,只有勇气才是救赎,只有勇气才能给予心灵自由与安宁。
(配图为书中插图)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