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周轶君:旧的冲突,新的鲜血

她始终在现场讲述“人的故事”
不回避“自我”的在场
充满纪实文学的生动趣味

作者 周轶君

最近连续看了三本中东相关书籍,分别是张翠容的《中东现场》以及周轶君的这两本《中东死生门》和《走出中东》。

非常巧,两位作者都是亲赴中东一线的战地记者,并且都是女性。也许正是因此,三本书都拥有真实不做作的临场感,充满细节翔实的一手资料,以及只有战事亲历者才有的悲悯气息。

尽管如此,这三本书又是各有偏重的,内容与写作手法都不尽相同。

张翠容的《中东现场》重点聚焦于巴以冲突,厘清其发生的历史脉络,并还原了战火之下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差异。她在书中尽力剥离了自我,对观点的表达也非常克制,用严肃客观的笔调来写作。

相比之下,周轶君的两本书则更有个人色彩。

若说张翠容写的是新闻报道,那么周轶君写的就是纪实文学了。

1《中东死生门》

《中东死生门》包含47篇巴以生活的剪影,取材于周轶君2002至2004年两年间派驻加沙的经历。

彼时的周轶君只有二十多岁,第一次被派驻国外,便来到了这个全世界最混乱危险、也最夺人眼球的地方。她有着年轻记者初生牛犊的冲劲和初来乍到的青涩。这种特质让她的文字中充满惊奇和震撼,也更贴近普通人——而非经验老道、见怪不怪的记者——的视角。正如她自己所形容的,这些文字是「凭直觉往纸上喷,技巧欠奉,尽管也有朴实灵性的东西,让人心头一热」。

篇首的《历史说明》值得称道。它简要介绍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历史,以及加沙走廊、约旦河西岸等主要冲突地带的现状,对不了解中东的“小白”非常友好。

接着,全书47篇短文被归入9个主题之下。

《大乱》讲述死亡的轻易和葬礼的异化。无论是战士还是平民、老人还是稚童,死亡来得突然而又频繁,荒唐无稽而又一视同仁。葬礼也不再单纯,巴勒斯坦的葬礼游行是最好的集体情绪洗礼,以色列的落棺仪式则是安静却坚决的示威。

《赴死》讨论加沙人民的死亡观念。这也是带给我最大震撼的一个章节。庆典上的人体炸弹化装演出、聚光灯下的武装人员赴死表演、满墙的战斗宣传涂鸦,让人体炸弹成为日常甚至家族荣耀。无怪乎就连孩子也用好像明天要去游乐园一样的笑容说:「给我照相!明天我要当烈士啦!」而作为另一方,住在隔离墙外定居点的以色列孩子,则麻木地适应了「子弹飞过,继续睡觉」的生活。在如斯恐怖中出生、成长的双方孩童,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小静》闲笔勾画了几则无涉战事的暖心小事。不惜穿越火线去品尝的美食,耶路撒冷城中信仰不同却和谐共处的人们,分享橘子的孩童和尽职又幽默的楼管人,令人捧腹的“爬电线杆”拍照奇闻,这些“大乱中的小静”,让我从窒息的死亡深渊中抬头喘了口气,也看见了某种和平的可能性。

《圣地》讲述了游览两个圣地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的经历。耶路撒冷的哭墙在以色列的商业化之下,成为人声鼎沸的景区;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在战事中依旧竖起圣诞树,因为「政治局势越晦暗,人们越需要一个盛大的、欢喜的节日」。

《隔离》讲述巴以双方在物理上的隔离和在精神上的隔阂。以色列竖起一堵堵隔离墙贪婪地切割巴勒斯坦的土地,也让一幕幕亲人隔离、一关难过的悲剧在检查站中上演。

《轻重》书写在最沉重的死亡和最严肃的政治中,偶得的一些荒谬的、让人发笑的局部。在这个死生麻木之处,「轻重亦如旋转门」,上一秒的调侃与笑颜,下一秒便化作仇恨与屠杀。

《大同》聚焦于巴以境内的几种和平尝试,包括阿犹同校的“和平绿洲”小学、沟通作坊式的“Abraham and Ibrahim”活动、阿犹和平共处的“样板”城市海法等,但可以看出它们收效甚微,甚至让人觉得虚伪。反而是对第一位女性人体炸弹哈娜迪的家人的采访更加令人唏嘘。法学硕士、热爱艺术的聪慧女子,目睹亲弟弟和两任未婚夫被杀,本该美好的生活只得被绝望和仇恨埋葬。恐怖主义的人弹背后,是一场人间悲剧。

《众生》描绘了几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在检查站相熟的年轻以色列大兵,有耶路撒冷古城的老银匠,有在以色列空袭中倒下的巴勒斯坦小学生和普通工人,有在哈马斯集会上被推到台上、迷彩持枪却目光哀恸的小女孩。

《领袖》的主角是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及巴勒斯坦前总理阿巴斯,作者真实记录下与他们珍贵的对谈经历和相处细节。

一个个短小的篇章像是日记一样,有血肉、有温度。她把第一人称的“我”放进了那些场景中,毫不讳言当时的害怕、惊诧或感动,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或悲哀、或有趣、或残酷无情、或充满人性光辉的一幕幕。

在这本书里,日常生活与突然死亡之间的距离异常的近,由生入死、由喜入悲、由爱入恨,都像是走过一扇旋转门,那么轻易,又那么决绝。

整整两年日夜直面生死的经历,也让周轶君有了许多改变,进行了许多深思。正如她自己所言:「去时想法很简单,年轻记者渴望经历和荣誉。但是,每日上演的生死,很快将虚荣心涤荡干净。长久的绝望与煎熬,带我沉下去,看见更多。」

她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而那些深陷百年冲突泥淖的巴以人民,却也许一生都无宁日。

我们不该简单粗暴地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目光,来看待这些朝不保夕、在死生中麻木的人们的行为。

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不是对方口中的撒旦、恶魔,而是同样有爱憎、有喜怒哀乐的同类。只是,经年的贫穷、绝望和战乱,让生命失去了应有的重量和温度。麻木的人心是暴力循环的开始。

对孩子的描写占据了许多篇幅。浸入民族文化的对立和仇恨,已经把本应纯真美好的孩子雕刻成扭曲模样,令人心痛又绝望。也许一代又一代,他们依旧没有出路,只会在这暴力循环中愈陷愈深。

「但那里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不该被遗忘。」

2《走出中东》

《中东死生门》是中东百年旧怨画像,《走出中东》则展现了中东的全新面貌。

巴以冲突在十来年间渐渐淡出国际视野,而2010年年末开始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如平地惊雷,震动了世界。猛烈的浪潮由突尼斯而起,迅速波及整个中东地区,余波则继续在全世界震荡。

在这本《走出中东》里,周轶君走访了15个不同国家,足迹横跨中东、南美、亚洲、欧洲,发掘了全球化、中产阶级、政治管治等新浮现的议题,最终的落脚点则是“民主”一词。

与《中东死生门》相比,这本书不变之处是它对人的聚焦。

周轶君始终在现场讲述“人的故事”,也不回避“自我”的在场,生动而充满纪实文学的趣味。

在游行现场对示威者的采访,对运动领袖的跟踪访问,在当地友人家中对一家人不同观点的记录,在街头巷尾的闲谈,在美术馆的偶遇……通过一个个极具代表性的普通人的视角,作者展示了革命运动发生的原因、诉求、经过、后果,也具体地展示出每个国家在运动前后的社会变化。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个体命运与情感中,看到听到嗅到变革的姿态和味道」。

然而,与专注于记录现实的《中东现场》和《中东死生门》不同,《走出中东》是一本有观点的书。

一方面,作者通过考察在相近时间点爆发民主革命的国家,询问革命的形式及诉求,比较各国的管治措施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来讨论民主革命接连爆发的原因。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中产阶级革命,其根本原因是飞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与落后的管治之间的冲突。

大部分革命都爆发于经济增长迅速、中产阶级增加的地区。新晋中产阶级满足了对温饱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后,便产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进而产生对严格管治的保守派独裁政府的不满。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这些中产阶级将希望寄托于民主选举领导人,却往往成为被反对党势力利用的工具。表面上的民主,只能换来更严格、更保守的社会管治,以及多米诺骨牌般崩溃的秩序和经济。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比因民主革命而更加混乱衰败的国家,与民主制度稳定施行多年的国家之间的异同,来探讨民主是什么。

作者走访的15个国家中,除了有中东地区的国家,还包含了德国、瑞士、英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东欧、南美的同样爆发革命的国家。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的记录由中东落笔,但观察范围早就荡开去,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普遍描绘。」

无论是和平变革的突尼斯和埃及,还是革命导致内战不休的利比亚,在这波革命中推翻了原有统治的民众,都普遍对结果感到失望。把一个独裁者赶下台,只不过是换上另一个更严苛的独裁者。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根本没有实现,反而还赔上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反观“直接民主、全民公投”的瑞士,在这个非常夸张地实行“直接民主、全民公投”的地方,民主制度的确在良好地运转。在这里,有4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有7位总统——7位部长轮流坐庄一人当一年总统,甚至连权力机构也要均匀分摊到各个州,以避免“中心城市”的集权——国会在伯尔尼,最高法院在琉森,最高纪检委在贝林佐纳,最高经济仲裁庭在圣加仑……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瑞士版的民主有两大基础,即坚定的法律保障和严格的程序限定。而中东国家的所谓民主,则徒具民主选举的外壳,内里要么还是独裁的宗教统治,要么则空无一物,扎卡利亚称之为“不自由的民主”。

「真正的民主是个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等。这些总称为“自由”的护航措施有比较隐蔽的弹性,不像选举那样,“有还是没有”一望便知。」

除此之外,要像瑞士那样依靠民主做出明智的决定,而不被愚民们的民主带进沟里,还必须有民主的文化传承。

从历史上看,偏安一隅的瑞士从来没有过皇上帝王,只有一帮桀骜不驯的农民,联手烧杀抢掠、对外扩张。于是自古以来一切决议都得依靠商讨和民主投票,“人人平等”的精神内化到日常生活和政治体制。

时至今日,普通瑞士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国家责任感都极为出色。全民参政的公投机制让公民从小培养政治素养和责任感,而政治素养和责任感又保证了公投可以无碍实行。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惯性,是一种幸运的偶然产物,不是其他国家可以在一朝一夕内轻易习得的。

但无论如何,瑞士的存在至少证明了理想中的民主的可能。

在阅读本书之前,中东给我的印象还是战火纷飞、内乱频频,但其实许多中东国家也经历了与我国类似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以土耳其为代表的许多中东国家身上,我竟然看到了极为熟悉的影子。

中东在近代经历的苦难与我们如出一辙,在如今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与我们雷同,甚至对待西方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竟也与我们无异。

也许这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天然立场吧。在他国走的马、观的花都只是一面面镜子,照见内心祖国的样子。

正如作者所说:「所有看世界的旅程,都为我埋下另一场回归,那就是人生出发的原点——中国。为了认识它,我必须一再出发。」

(配图出自《中东死生门》插图)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周轶君:旧的冲突,新的鲜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