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的利己主义者”

冷酷的利己主义者伤害和侮辱他人
而更多人沉湎于「痛苦的利己主义」
一面甘于被伤害和被侮辱
一面又不自知地伤害和侮辱着他人

读完最后一个字,我长舒了一口气。

陀翁的水准仍在。虽不如《罪与罚》代入感极强以至于引发生理上的恐慌,也不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深刻的哲思辩论中步入神坛,但在这部书里,他依旧将每个人物的心理都拿捏到位,依旧对道德与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好书,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极度矛盾的。

一方面,我被一环扣一环的悬念驱赶着,三天内马不停蹄地读完了它,另一方面,主角团的行为方式折磨得我痛不欲生,甚至对书中唯一大反派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海译文这套陀翁文集的开篇总序十分值得阅读,尤其是在读过若干本陀翁小说后再读这篇序,会感觉获益良多。

它由翻译家夏仲翼老师撰写,结合作品对陀翁进行了解读,介绍了“复调”、“苦难救赎”的主题、对人心的审视等等小说特点。

夏仲翼老师还提出了一种阅读和评价小说的方式,即从事件层次、社会历史的层次、永恒哲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来理解小说的内涵。

陀翁的小说能够达到永恒哲理的高度,往往是靠“复调”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小说中,作者借不同人物之口,对一个哲学主题从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辨,每种角度的探讨都深入且有理有据,从而引发读者自己对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思考。

提出“复调小说”概念的苏联文学评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

我想借序言中的小说内涵的三个层次来讨论这本《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首先是事件层次。

这本书的故事有两条相互呼应的故事线:

一条线是娜达莎与阿辽沙私奔,阿辽沙的父亲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正是欺辱娜达莎父亲之人,于是娜达莎父女之间产生了隔阂;

另一条线是少女涅莉的母亲同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私奔,并被公爵侵吞了财产,在穷困和病痛中早逝,到死也没有获得涅莉外祖父的原谅。

这两条线被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串联起来,“我”像是一根缝衣针,在各个人物之间穿梭,把他们交织缝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陀翁讲故事是一把好手,他每每从细微之处切入,真相依情节进展渐次揭开,一个个“钩子”扔下来,让读者一路被勾引着读下去,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

接着,是社会历史的层次。

本书首次出版于1861年,是陀翁流放归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世纪中叶,沙俄农奴制度面临崩溃,而舶来的资本主义之火则越烧越旺。

处于激烈变革中的社会,最欢迎投机者和冒险家。抛弃信仰、不折手段的公爵的顺风顺水,与忠厚善良的涅莉一家与娜达莎一家近乎复刻的悲惨遭遇对比,显示出彼时俄国的精神割裂和混乱失衡。

资本主义使得传统秩序失控,美德逐渐让位于金钱,笑贫而不笑娼。涅莉固执地喊着「我是穷人」,正是对此的反抗,而她的悲剧,也正是这整个时代的悲剧。

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永恒哲理的层次。

我想任何人看到书名时,都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谁是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又是谁在伤害与侮辱他们?

公爵作为全书唯一大反派,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他对其他人的伤害和侮辱是显而易见的。

他一次次地利用他人上位,算计涅利的母亲、娜达莎的父亲,连亲生儿子的婚姻都是获利的筹码,罪行数不胜数。

他还极其善于操纵人心,用虚伪的面具隐藏阴暗的内心,实际上却对被他伤害和利用的人怀抱鄙夷的态度,这种态度又是另一重的伤害和侮辱。

但这还不是全部,问题的完整答案应该是,公爵侮辱所有其他人,其他人也在互相侮辱。

自诩高尚的主角团父女之间、恋人之间,也都在互相伤害。

娜达莎为了爱情抛下年迈的父母私奔,让父母日日担忧垂泪。私奔对象又刚巧是仇人之子,这场私奔“坐实”了坊间对父亲的不利谣言。真诚的爱情是高尚的,但对父母伤害和侮辱也是真实的。

娜达莎的父亲尽管内心依旧关心女儿,却因感觉受辱而不愿显露,甚至一气之下疯狂践踏娜达莎母亲珍藏的有娜达莎照片的项链。这种别扭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自己妻子的伤害也是真实的。

阿辽沙心智不成熟像个孩童。天真、热情、真诚的反面,是无知、愚蠢和缺乏主见。例如见异思迁的他在真诚的加持之下,竟然能当着娜达莎的面说他与新欢卡佳打赌,赌高尚的娜达莎会原谅他的冷落。诚实的品格是高尚的,但对娜达莎的伤害和侮辱也是真实的。

反过来,娜达莎和卡佳都难以说出自己爱阿辽沙什么,最后达成统一的原因是「我总是好像很可怜他」。这种站在高位的怜悯实则就是“看不起”,对于被怜悯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侮辱,尤其是在本该平视的爱情关系中。母亲般的溺爱和纵容,也会阻止阿辽沙的成长,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隐含的伤害。

女儿的出走是因为爱情的崇高,父亲的不原谅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挺直腰板的尊严,阿辽沙的渣男行为是因为至高的纯真,娜达莎的爱和纵容是因为她对牺牲奉献的信仰。

他们执着于自己对于高尚的想象,却忽略了对身边人扎扎实实的伤害,并且沉浸在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愉快之中。

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愉快,还体现在他们作为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一方之时。

当他们认定自己被伤害和侮辱,把自己摆在单纯的受害者的角度,决定不去还击报复时,就能够显现出自己的高尚,并且享受其带来的心理快感。

例如“我”目睹涅莉乞讨时,这样评价涅莉:「她受了虐待,伤口不能愈合,于是她好像故意要用古怪的举止,用不信任任何人的态度来触痛自己的伤口;好像她自己在欣赏自己的伤痛,欣赏这种痛苦中的利己主义,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样触痛伤口并欣赏自己的伤痛,我是能够理解的:许多受欺凌、被侮辱,遭到命运的迫害而深感命运不公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又如在结尾处娜达莎与父亲冰释,父亲说道:「尽管我们被伤害,尽管我们被侮辱,可是我们又相聚在一起,让那些傲慢而骄横,伤害并侮辱我们的人得意去吧!让他们去诽谤我们吧!」

公爵因为冷酷的利己主义而去伤害和侮辱他人,但更多人则因为沉湎于这种「痛苦的利己主义」,一面甘于被伤害和侮辱,一面又不自知地伤害和侮辱他人。

当「痛苦的利己主义」的面纱被掀开,我看到的是一群利己主义者的狂欢。

阿辽沙、娜达莎、娜达莎的父亲、涅莉、涅莉的母亲,主角团中的善良人,无不在这「痛苦的利己主义」中狂欢,活像一群受虐狂。

公爵在自白中如是说:「我憎恨所有那些庸俗的、一文不值的天真烂漫、田园牧歌,而且我最乐此不疲的消遣之一,就是起先我自己也装出那副样子,仿效那种声调,对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席勒态度亲切,加以鼓励,然后突然惊得他仓皇失措;在他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在他面前突然揭开面具,一改平时的庄重,对他做个鬼脸,吐出舌头。」

当看到公爵的这一段话时,我只感到全身舒爽,几乎要将公爵的恶行抛诸脑后,只想为他折辱这些“天真烂漫、田园牧歌”的主角团成员的行为抚掌称快。

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说「主角团的行为方式折磨得我痛不欲生,甚至对书中唯一大反派产生了深深的共情」的原因。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痛苦的利己主义」也许只是弱者的一种不得不的选择,只是癌症晚期的剧痛中不得不使用的一支吗啡。

如果被伤害与侮辱不可避免,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反击,也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那么反过来信仰“苦难是高尚的”,歌颂忍耐、顺从和驯服,也许就是唯一的精神救赎?

更甚,当我反思自己,发现这种“受害者心态”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并不鲜见时,我终于得以更宽容地看待阿辽沙、娜达莎等人的行为。

当我独自面对伤害和痛苦时,难免会产生顾影自怜的自我欣赏,甚至还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忍耐力的自豪。

当我放弃报复、决定做一个完美受害者时,会感叹自己的宽容和善良,更会在面对施害者时抱有站在高位的自信。

更可怕的是,当我确信这些由被伤害和侮辱带来的品质是高尚的时,我会不愿意让伤口愈合,反而希望时常撕裂它,让它成为不灭的勋章。

陀翁只不过是用显性的、极端的阿辽沙和娜达莎写出了更隐晦的、普遍的人性。

夏仲翼老师在总序中说:「这种宗教文化意识,它彰显为崇高一面的时候是“救赎”,露出它破釜沉舟一面的时候则是“自虐”。」

但我想,这种“救赎”与“自虐”的矛盾统一,也许并非俄国宗教文化所独有,它更是普遍的人性规律。

(配图为电影《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截图)

. The End .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的利己主义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