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国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她几十年如一日捍卫着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公平权利
她不仅是敢于为弱者发声的异议者
更是披荆斩棘的乱世英雄
她的名字是鲁思·巴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虽然自诩是女权主义者,但惭愧的是,在2020年RBG去世的新闻中,我才知晓了这样一位一生为女性权益而奋斗的传奇女性。
新闻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她曾对孙女说:「我最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我的位子在新总统就任前不会被取代。」她如此渴望挺过特朗普的任期,却终究在2020年9月18日与世长辞,那时距离11月8日拜登就任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特朗普紧急提名埃米·巴雷特为RBG的继任者,自此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的天平再次向右倾斜,保守派占据9个席位中的6个,也为确立堕胎权的“罗伊诉韦德案”在今年以5比4的票比被推翻埋下了伏笔。
有人曾断言,若是RBG还在,这次判决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她的去世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而《异见时刻》这本传记作品,还让我们看到了她在世时的那一个个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写历史的时刻。
在这些时刻,一些司空见惯的不合理被质疑、被打破,一个更正常、更美好的世界被建立。
「我希望读者们能在本书中发现某些场景似曾相识,某些时刻振奋人心。」RBG在她为本书而作的序言中如是说。
RBG与“热恋六十年”的丈夫马丁在一起
这是一本让我对RBG肃然起敬的书。
在那个女性的生活中心是家庭的年代,在那个女性婚后依旧工作会被视为可鄙的异类的年代,在那个大多数法学院都不招收女生的年代,在那个每一家律所都拒绝哥大法学院第一名只因她是女性的年代,在那个好不容易找到教职的女性会因为怀孕而被辞退的年代,在那个最高法院法官室没有女厕的年代,在那个玻璃天花板低矮地逼仄的年代,RBG一步步从布鲁克林的普通街区中走出来,从康奈尔大学、哈佛法学院、哥大法学院第一名,到法官助理、研究员、法学讲师、终身教职教授,再到最高法院律师、华盛顿特区巡回法院法官,最后坐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九个席位之一。
她用令人惊叹的毅力抵抗着整个社会的压力,把每一个脚印都扎扎实实地踩在通往法律世界顶端的道路上。
在她的成功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血汗,更有着她在乱世中斡旋争取认同的惊人智慧。
封面上的RBG身着用她标志性的蕾丝假领装饰的黑袍,不苟言笑,再加上她声名远播的女权事迹,很容易让人误解她是个激进的自由派。
但事实上,她是一个温和而开明的中立派,并且会「密切关注自己因个人经历的局限而可能造成的思维限制」。
她对女性权益的争取、维护与保障都是基于所有人的人权,而女性只是人类的一部分。「我认为我在那十年间致力诉讼的案子,关乎的不是女性独有的权利,而是男女平等公民权的宪法原则。」
也许正是基于这个思路,她曾多次为因性别刻板印象而受到不公待遇的男性原告辩护,聪明地利用男性主导的世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男女平权的观念渗透进被最高法院裁定的案例,争取实现用宪法本身来保障女性权利。
「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一个观念。我认为,社会变革需要逐步累积、循序渐进。真正的、可持续的改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会发生。」
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她必须保持耐心,她必须计划好策略,而且她偶尔需要装聋作哑。
在RBG看来,步子迈得太大的一个范例就是“罗伊诉韦德案”。
在该案判决被推翻的今天,不得不承认RBG的远见:「这个大胆的判决实际上“中止了一个正在向着正确变革方向前进的政治进程,而且我相信正是因为如此才拖延了社会对堕胎问题的理性分析,最终推迟了该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是的,一语成箴。
女性的堕胎权本该是一座在男女平权的地基上搭建的大楼,却因为想一步到位而利用隐私权来解释堕胎权,导致该案中的法律原则岌岌可危。最终,没有稳定地基的“罗伊诉韦德案”在今年直接被推翻,而真正重要且正确的男女平权基地的建设却推进迟缓。
也许是因为经济下行带来的普遍焦虑,最近明显感到社会矛盾越发激化,男女之间的对立也愈演愈烈。
有人说没有不流血的革命,想要平等就首先需要矫枉过正。
但我始终认为,女权不是发动战争,而是争取认同。
这似乎与RBG的话异曲同工,「没有人会因为被骂是白痴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为你在乎的事情抗争,但要以一种能够吸引同盟的方式来进行」。
幻想一蹴而就地赢得权利,并据此谩骂对方,不但只会引发一场没有尽头也没有胜算的战争,而且还会将本可以逐步实现平等权利的时机推后。
当连作为女性的我都有时会感慨一些措辞过于激烈,一些诉求过于咬文嚼字的时候,又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同盟呢?
尽管她是著名的“异议法官”,但对于女权事业,RGB的目标明确,她想要的是胜诉,而不是朗读一封犀利的异议意见书的机会。
「女权主义活动者应有大局观。」
她善于团结自由派的法官同事,甚至努力保持与保守派同事的良好关系,为了得到更多的同盟不惜在一些小细节上做出让步和妥协。
这种温和谨慎的态度,有时候甚至让她遭到其他女权组织的反对。
但我认为,正是因为她日常的谨慎与温和,她的愤怒才显得有力;正是因为她平时善于合作与变通,她的异议才掷地有声。
RBG与她的大法官同事们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这是读完本书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
她就像那些一无所有的先辈,驾柴车、穿破衣,只带着勇气、智慧与毅力,去开辟属于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崭新山林。
书中有许多她的照片。翻过书页,她的一生在我眼前经过。她的面容由年轻变得年迈,皱纹渐渐爬上她的眼角,但那温柔却坚定的目光始终不变。
(本文配图来自书中插图及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截图)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