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棵独木
离群索居
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
随时可能会攥紧
落到女儿的身上
这本书是作者娜塔莎·沃丁“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姊妹篇。
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让我十分喜欢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这本书后来在俄乌战争的硝烟中突然大火。通过作者的寻根之旅,我认识了一位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名叫叶芙根尼娅的女性,也知晓了一个位于俄乌边境的叫做马里乌波尔的地方。作者用悬疑小说般的手法构筑起来自马里乌波尔的母亲一方的家族谱系,并讲述了自己出生前和幼年时代的故事。
作为续作的这本《暗影中的人》则以父亲葬礼的场景开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自己与作为东方强制劳工来到德国的父亲的相处点滴,以及自己悲惨迷茫的青春岁月。
作者 娜塔莎·沃丁
虽说这是同一系列的两部作品,但它们给我的阅读感受完全不同。
前作《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用大量的史料、日记和回忆录来还原一个大家族的起伏和颠沛,因更抽离的第三者视角和更客观详实的资料,显现出一种大历史的磅礴之感。
相较于前作,这本《暗影中的人》显得更私密,情感也更充沛。
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日常。幼年时便居无定所,被独自送去语言不通的比利时农场居住半年,在修道院里忍受非人的宗教戒律,在学校里被德国同学霸凌,在家中忍受酗酒的父亲的暴力和禁锢,恋爱中也因身份被羞辱蔑视,之后甚至经历了被诱奸和堕胎。整个叙述被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
前作中那个坚强睿智的作者的形象,在这里展现出极为不同的一面。这是一个从小渴望归属感而不得的乞怜少女,一个在扭曲的亲情和爱情中迷失自我的茫然少女,一个被浓重而无法挣脱的身份暗影围困的不安少女。
作者笔下的她自己,奇妙地让我想到贾樟柯的《小武》等电影中的小镇边缘青年——他们的尊严被践踏,茫然无措,试图把他人当作寄托来拯救自我,却换来一次次的幻灭。
电影《小武》剧照
同时,这样私密而代入感极强的回忆,又让我莫名地想到石黑一雄的小说。石黑惯用第一人称写作记忆的模糊和不确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不自知的自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愿意相信作者在真诚地剖析和记录自己,但有时却忍不住怀疑作者的记叙是否可靠。在她主观的感受中,父亲是可怖的,对她的管教近乎于对奴隶的虐待,甚至还有一次差点实现的性暴力。
我非当事人,实在无权质疑真伪,但若拨开情感,客观看待父亲的所作所为,我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个尽了全力做一个好父亲的老人,尽管他沉默而不善言辞,尽管他固执而不知变通。作为一个不会说德语的前东方劳工,年近花甲的他努力工作换得女儿们的温饱。大女儿青春期叛逆,他害怕女儿变坏,却不知如何沟通,只得把她关在家里,谁知这更加激化了矛盾。在女儿夜不归宿,似乎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有为女儿留一扇门,并且从不追究被女儿偷走的钱和食物。至于那次没有成功的性暴力,父亲色眯眯的眼神和醉后走到床边的暗示,都是作者非常主观的描述,也许父亲事实上什么也没做。
在青春期的作者眼中,父亲是暴力和黑暗的化身,她后来被强奸和独自堕胎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大程度影响了她与父亲相处的记忆,我不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
私人故事的讲述有动人之处,但它朦胧的真实性削弱了历史之为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失望的地方,则在于它对父亲人生的探索篇幅极为有限。
当我读到第九章,作者终于开始讲述父亲生平,终于去拜访了父亲在苏联的弟弟的时候,我以为父亲前半生的谜团终于要被揭开,但一切却又戛然而止——因为父亲与父亲家人的沉默。
父亲人生的空白,使这本书失却了前作的厚重感,变得有些轻飘飘。
正如书名所示,父亲是一个彻底陷在暗影中的人。他的青年时代,他的第一段婚姻,他与母亲的相遇,他作为东方劳工的经历,全都是暗影中的谜。
父亲的暗影,也遮蔽了作者的前半生。父亲的沉默和逃避,使他在自己的周围筑起高墙,使他与恐怖和暴力相连,成为作者少女时代的梦魇。
作者作为战后滞留德国的东方劳工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了生活在暗影之中,也注定了她破碎的前半生。
而最后,这一段人生就像是她亲手用锐物堕出、又从马桶排污口冲走的胎儿,在撕心裂肺的疼痛后终于被割舍,她也终于爬出了暗影,把握了自己的人生。
这套“马里乌波尔三部曲”还有一本《娜斯佳的眼泪》尚未出版,这本书中留下的谜团,比如作者是如何走上口译员之路、妹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等,也许会在下一本中被揭晓。
尽管相比前作,我对这本书不甚喜欢,但我仍期待续作的出版。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