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克格勃伦敦情报站站长
他是军情六处的间谍
他用情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他一生都背负着孤独和背叛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近半个世纪里,世界被冷战的阴云笼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备上展开了明争暗斗。
明面上的政治博弈、科技和太空竞赛自不必言,国际政治的暗流中最为汹涌的一股当是各国潜伏的间谍们。
本书的主角奥列格·安东耶维奇·戈尔季耶夫斯基就是他们中最传奇的人之一。
青年时代的戈尔季耶夫斯基
1985年5月18日,刚刚升任克格勃伦敦情报站站长的戈尔季耶夫斯基,乘机由英国回到莫斯科,接受正式任命。「但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一丝不安。因为戈尔季耶夫斯基,这位资深的克格勃特工、苏联忠诚的秘密公仆,其实是一名英国间谍。」他回到住处,却发现门锁被人动过。一定是克格勃在监视他!又是谁出卖了他?
作者麦金泰尔无疑是位讲故事的好手,他用一个简短的引子作为开头,既给了我们的主角一个闪亮的登场,又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紧张程度拉满。
进入正文后,故事从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讲起,解释了他思想转变发生的经过,包括他「从小就发现,一个人可以过一种双面生活」,包括巴赫、索尔仁尼琴、丘吉尔和毛姆对他的艺术和思想熏陶,包括柏林墙的建立和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对他的冲击。
正在建立的柏林墙
其后,讲述了他如何与英国特工对接,并在驻哥本哈根和伦敦期间为英国服务。他提供了关于克格勃内部组织构造和领导人想法的大量情报,帮助避免了由误解加深而可能导致的核战,也帮助推动了戈尔巴乔夫与撒切尔夫人的友好会面。
最后,故事将在名为“皮姆利科”行动的营救计划中来到高潮,戈尔季耶夫斯基将在英国间谍的帮助下,从莫斯科经列宁格勒去往芬兰,陆路纵穿芬兰后到达挪威,再由挪威奥斯陆飞抵伦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行动,戈尔季耶夫斯基能够逃出生天吗?
“皮姆利科”行动示意图
这本书里让我最为吃惊的要数对八十年代克格勃和苏联领导人思想状态的描述。
我印象中的克格勃几乎是效率、严密和恐怖的代名词,没想到真实状态下的克格勃机构庞大、臃肿、甚至千疮百孔。为这个机构工作的人常年在高压之下,往往只求不犯错、不忤逆上级,于是变得阿谀奉承、浑水摸鱼。
更可怕的是,「在一个人人谨小慎微、等级分明的组织中,比暴露自己的无知更可怕的就是揭露上级的愚蠢。」于是,克格勃以及苏联领导人的臆测变得不容置疑,克格勃成员的任务变成了寻找一切牵强附会的蛛丝马迹来佐证上级的臆测。于是一个小小的臆想的火苗,会在这循环的鼓风中愈演愈烈。
苏联驻英国大使馆 克格勃伦敦情报站位于顶层
1981年,出于对北约正在积极准备一场核战争的臆测,苏联首脑安德罗波夫启动了“莱恩行动”(RYAN是Raketno-Yadernoye Napadeniye,即“核导弹袭击”的首字母缩写),世界曾一度暴露在一触即发的核战威胁之下。
后来证实,「“莱恩行动”纯粹源自安德罗波夫的臆想。它逐步完善,最终克格勃和军事情报机构格鲁乌都对此深信不疑,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升到了令人恐惧的水平。……在开展“莱恩行动”的过程中,安德罗波夫违反了情报工作的第一准则:绝不能让情报人员核实你已经相信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俄乌战争是否也源自一场臆测以及对北约动向的过激反应?
俄罗斯的装甲车队
麦金泰尔的写作基于对戈尔季耶夫斯基本人和其他相关人士的长期采访,还参考了众多的文献和书籍,也许他作为英国人难免站在本国立场进行叙事,但我们无法否认这部作品所揭露的真实。
历史往往比虚构更精彩,人生往往比小说更传奇。
老年时代的戈尔季耶夫斯基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