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哲学,就是爱智慧
就是爱这种思考和审视吧
这本书出乎意料地轻松易读,仅一个半小时便读完。
和其他哲学入门读物不同,这本书不涉及思想史,不讨论过去的哲学著作,也不介绍某种主义或某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简单直接地甩出九个哲学问题,并对它们展开思辨,从正面、反面、各种侧面来审视它们。
作者 托马斯·内格尔
这九个问题分别是:
1.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2.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意识?
3.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语言如何获得意义?
5.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6.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7.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8.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
9.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些问题,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人生的某一刻遇见过它们吧?
也许在轻松一瞥后,你就逃避并忘记了它们。也许在长久的思索后,你也没能得出答案。又或许,在某一刹那突然了悟,你就此确立起某一种人生观。
这本书就像是对这些思索的梳理——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归结于几个话题之下,再条理清晰地摆放整齐;又像是某种意义上的“总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闪回曾经读过的书。
例如,作者说无法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时,我想起笛卡尔《谈谈方法》中“我思故我在”的推理。
作者谈及万物的意识时,我想起莱姆的《索拉里斯星》里那片似乎能透析人心的海洋。
作者讨论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时,我想起侯世达与丹尼特的《我是谁,或什么》中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思想实验,以及梅拉尼·米歇尔在《复杂》中所设想的意识的“涌现”。
作者讨论语言如何具有意义时,我想起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如何为思想、语言和世界划定边界——边界之外的,即是无意义、也不可表述的。
作者在谈论自由意志时用的一句“我本可以吃一只桃子”,让我想起朱迪亚·珀尔的《为什么》中讨论的反事实推理对真正智能的重要性。
作者讨论道德与上帝的关系时,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的撒旦梦魇——如果没有了上帝,不就“无不可为”了吗?
作者分析道德是什么时,则让我想起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中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圣洁这六大道德基础。
作者思考要如何看待不平等时,我想起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利弊的探讨。
当作者最后谈论到死亡与人生意义时,我想起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时,我自己尝试对生死与意义作出的“惯性理论”的阐述。
这九个哲学问题无疑是极为有趣的,它们穷极人类思维可以抵达的最深处,也广泛地牵连着世界的方方面面。
但也许是为了入门书籍必要的浅白,作者的浅尝辄止让我意犹未尽,又深感遗憾。
如果你已经看过一些哲学或是科幻书籍,那么这本书并不适合你。因为书中的种种思辨,在你看来或许已是老生常谈,甚至你已经读到过或自己尝试过针对一些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索。
不过客观地说,这依旧是一本不错的哲学入门书,只是我错过了读它的年纪。若是十多岁时的我,读到这本书该会非常兴奋吧?
面对九个也许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又被作者的探讨点燃了思想的引线,有谁能忍住不往下深思呢?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爱这种思考和审视吧。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