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试图做些什么
来抗争这个割裂的时代
在我们看来
却像是在跳着一支疯狂而荒诞的舞
在韩剧韩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我猛然发觉,这竟是我第一次读韩国文学。也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我对于韩国这个近邻的了解,是多么地贫乏。
这本书中的十一个短篇故事,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沧东笔下的韩国,街道狭窄脏乱,弥漫着催泪瓦斯呛鼻的气味,彻底击碎了我脑海中被甜美泡泡和暖色调滤镜渲染出的韩国印象。
作者 李沧东
彼时的韩国尚未走出朝鲜战争的阴霾,又急吼吼地跟在美国爹的身后向民主化和工业化迈开大步。西方的“先进”思潮在整个社会攻城略地,东亚的传统思想颤巍巍地僵持而不肯后退,共产主义则在混乱不堪的社会思想中再添一把柴火。
阶层之间、代际之间、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以至于社会问题突出、学运频发。
这本书聚焦于那一代韩国人的精神状态,而人是“嵌在”社会图景之中的,因此书中故事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读者需要对韩国上世纪后半叶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更顺畅地阅读这本书。事先了解光州事件、赤色分子、改宪大会、保导联盟等词,也许会有所帮助,至少能避免像我一样,读完第一个故事后一脸懵比。
也许正是因为我对韩国历史的无知,我更偏爱的是远离政治隐喻的故事,譬如《脐带》和《舞》。
《脐带》中的母亲对遗腹子有着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这样的母亲,却终于选择了离开,以逼迫自己放手。「像三十年前,那个拼尽全力咬断脐带的寒冷冬夜一样,母亲现在也在痛苦的黑暗中试图斩断根植于生命中的脐带吧。」而饱受折磨的儿子,也同样决定明天去把妈妈找回来,重新连接上这条“脐带”。
我很喜欢作者在讲述痛苦的故事时,不带批判的态度和流露出的温情。无论是把《脐带》中畸形的母子关系看作个体的经验,还是看作旧时代与新时代的隐喻,作者都只是冷静地、甚至是超脱地描述一种现实状态,用悲悯的目光探查其背后复杂而无奈的成因,并在最后以成熟的姿态达成和解。这种不倒向任何一方的和解,在许多人眼中也许是一种逃避,但现实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包容对立、接纳痛苦,才能好好活下去。
《舞》中妻子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场场为了省钱的战斗。难得的旅行,也因此变得窘迫而尴尬。海滩上,丈夫看着尽情享受欲望的人群,清楚地认识到:「他和妻子却被排除在外,他们就像盛大群舞中断掉绳子的人偶,跳着盲目而荒诞的舞蹈。」
被挑逗起的欲望和穷困的现实之间竖起一堵透明的高墙,富人在那一侧跳舞,穷人在这一侧蹩脚地模仿。穷人压抑着欲望奋力战斗,当欲望膨胀到难以忍受时,也只能独自披头散发在幽暗的房间里来一支疯狂的舞。直至最后,当一穷二白的家被小偷光顾,却没什么可被偷走时,一种混合着荒诞自嘲和复仇快感的情感猛地爆发,化作一场大笑,和想象中的一场热舞。三种“舞”层层递进,从困窘到悲哀,至最后竟有了些许温暖与洒脱。
不愧是后来的名导,李沧东的文字很有电影感。
蒙太奇剪辑般的插叙,来回交锋的对话,极具画面感的意象,在不长的篇幅中完整的起承转合,以及结尾处仿佛逐渐抬高镜头的升华场景,都让我产生看电影般的通感。
一幕幕剧中,在不同意识形态间挣扎的芸芸众生变得鲜活,他们试图做些什么来抗争这个割裂的时代,在我们看来却像是在跳着一支疯狂而荒诞的舞。
尽管书中的韩国离我们有些遥远,但这依旧是一本读起来像是看电影一样轻松顺畅,同时让你在不经意间为之震颤的书。
(来自李沧东电影《燃烧》剧照)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