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评价这本书,
我会选择“务实”;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同样会选择“务实”。
为什么房价总是居高不下?
为什么年轻人难以在一线城市立足?
为什么“下岗潮”曾一度汹涌?
为什么会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尽管高速发展的经济让生活愈发舒适便捷,但这些具体的疑问还是常常夹杂着对政府的抱怨,侵入每一个平凡人庸碌的日常。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都天然地置身事内,却往往对表层现象下的底层机制不甚了解。
我们朦胧地认定政府应该为这些困难和不公负责,却不明白这些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否有解决的可能。
这本书梳理了中国四十年经济发展的脉络,围绕着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这一核心,从更高的视角、用更系统的方式,回答了这一系列“为什么”,也列举了政府为改善这些问题已经做的努力以及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作者 兰小欢
书分上下篇,分别顺着微观和宏观两条线索进行阐述。
上篇“微观机制”介绍了具体的政府架构、制度改革和政策工具。
作者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入手,分析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首的一系列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政策,进而解释了延宕至今的地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出现原因,最后介绍了政府对具体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引导方式,以及其中运用的产业政策工具。
下篇“宏观现象”描述了上篇中的微观机制所导致的社会面现象,并从成因、特点和如何解决等方面对现象进行讨论。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三个现象分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土地、轻人”、招商引资竞争中的“重规模、重扩张”以及经济结构上的“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三者的共同优势在于一个“快”字——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而劣势则分别是高房价和发展不平衡、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国内国际的消费失衡。针对三者的主要解决方案有土地流转和户籍改革等要素市场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模式等。
作者在最后一章总结了全书,并提出了更宏观意义上的政府发展方向,即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并在最后一节点明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指导思想。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零基础教科书。
从好的方面看,它足够地严谨,也足够地易懂。
严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上,每张图表、每份数据都有详细出处,每段分析都有严密而辨证的逻辑,每种经济政治理论都有参考文献。
二是结构上,紧密围绕核心,框架合理而完整,线索极为清晰。上篇谈微观机制,下篇谈宏观现象,每一章的开头有对本章内容的分节提要,每一章的结尾则有重点概括,更是为想要深入研究本章内容的读者附上了扩展阅读的书目。
易懂也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内容上,作者避免了过于抽象的纯理论探讨,而是通过对重要事件、典型案例和具体政策的脚踏实地的讲解,来帮助读者搭建起一个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历程的框架。
二是表达上,作者尽力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用“说人话”的方式把专业知识表达了出来。
从坏的方面看,严谨对应着严肃,易懂则对应着浅显。
这本书确实回答了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几个“为什么”,但它教科书式的严谨结构决定了它不会把每个问题单独拎出来,用完整的故事解释清楚来龙去脉,而是需要读者通过对整个经济框架的学习,来自己梳理其中的脉络。
这导致本书没有那些针对具体问题的书来得有趣,而在谈及某些读者自身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时,也难免令人感到枯燥。
另外,尽管本书非常适合零基础的小白,但也因此对经济理论的讲解似乎只停留在表层,且似乎故意避开了对某些政策的深究。读者一旦往深想,就不可避免地冒出许多问号。
例如,在谈论遏制新债的问题时,作者提到一个悲哀的事实,即「无论是实际生产率的增长还是通货膨胀速度,都赶不上信贷或债务增长的速度,所以宏观上就造成了高投资挤压消费」,并且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融资的矛盾让债务融资向股权融资转变的措施难以施行,而目前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多项政策又颇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意味。在这方面,作者给我浅尝辄止之感,由“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难道只是空谈?
一本书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这无疑是一本让我受益良多的好书。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许多政策和改革在出台的当下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复杂多变、不可复制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了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其中包含着莫大的勇气,也包裹着许多“不得不”的无奈。
我看到庞大的国家机器是如何把调控经济的触手伸向版图的各个角落、伸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面前勉力维持整体的进步。
我更看到了结结实实的“务实”二字,正是因为不拘泥于任何现有的经济理论和他国的发展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权衡、取舍、调整、改进,才有了我国奇迹般的经济腾飞。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一句话来作结:「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