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世界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想主义者的馈赠

爱因斯坦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一个真正的“独行者”
一个怀抱“宗教情怀”的人
一个和平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
一个孤独呐喊的理想主义者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闪耀着恍若神祇的光辉,已然成为科学的符号、天才的代名词。

尽管爱因斯坦说「个人崇拜从来都是没有道理的」,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崇拜,我才有幸打开了这本书,让头脑中那个不近人情的科学狂人的形象化作一位有血有肉的理想主义者,同时得以一窥他的深邃独立的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

这部完整收录了爱因斯坦各个时期的演讲、随笔、信件的书籍,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其中,科学与宗教、教育、和平、犹太人和理论物理的发展是几个最重要的主题。

·-· 科学与宗教 ·-·

「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这句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语录”也许会让许多人误以为爱因斯坦是个虔诚的教徒。

实则不然。

爱因斯坦「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他眼中的宗教绝非具有人格化上帝的宗教,绝非充满迷信和崇拜的宗教,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性的和谐的信念,即「相信那些在现存世界中有效的规律是理性的」,也是一种情感和伦理的力量,促使人们看到自己的最终目标,他称之为“宗教情怀”。

在这种定义之下,科学与宗教并非对立的,相反,「宗教情怀是科学研究最强烈和最高尚的推动力。」

「理智使我们明白手段和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靠思考并不能让我们弄清楚终极目的和根本目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有宗教情怀才能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并且,在他眼中,终极目标不言自明地「在健全的社会中作为强有力的传统存在」。

爱因斯坦就从犹太传统中继承了追求知识、正义以及个人独立的终极目标。

这三个关键词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一位科学家、和平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

·-· 教育 ·-·

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看法,与他对宗教和人生终极目标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

「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

学校不应该把传授某种专业技能放在首位,更不应该灌输某种教条,而应该注重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颇有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

而对于学校如何培养学习的动机,他谈及了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糟糕的,即「以恐惧、胁迫和人为权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第二种是以雄心为目标,即以被承认和获得尊敬来作为情感驱动力。

最佳的方式,则是让学生感受到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并感知到该成果的社会价值。

读到此处时,以鲁迅为首的数个名字浮现脑海。这些名字曾经与背诵全文的恐惧深深联系在一起,并被教案中标准答案的权威统治。直到十多年后,属于文字本身的锋利和美,才终于因为恐惧和厌恶的褪色而展露出来。我多么希望在当时便可以品尝自由阅读、自由写作的快乐和价值。

·-· 和平 ·-·

许多人说爱因斯坦在政治上的表现是隔行如隔山。但我想说,他所谈论的并非政治,而是“和平”这一人类根本理想。

他当然不是政治家,他是理想主义者。

他的确显得天真,一种站在高处张望远方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

他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呼吁和平的迫切姿态,与其说是“天真”和“不懂政治”,不如说是对即将发生的悲剧的预言,以及对包括现今的所有人类的质问。

他难道看不到权力集团背后的利益纠葛吗?他难道不明白国际政治中充满阴暗的角力吗?他难道不清楚人性并非纯良吗?

事实上,他曾与外交官谈论战争背后的商业利益,他控诉国际联盟已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他绝望地看到国家完全的独立主权与和平间的矛盾。

他在二战后强烈呼吁“世界政府”的建立,同时清楚地看到了可能形成的专制的可怕,只不过统一是避免战争的唯一手段,「“世界政府”比罪恶更大的战争好」。

在放弃武装的问题上,他清楚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那就不可能实现。他在二战前夕理智地放弃抵制兵役,也是因为他知道此时这样做会招致怎样毁灭性的恶果。

他甚至与弗洛伊德谈论人性与心理,深知爱之本能的背面就是侵略与破坏之本能,并清醒地看到这同时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对匮乏的恐惧是取得工作效益不可缺少的动机」。

我想他亦明白自己的许多建议未必切实可行,但他所能做的,只有在一战二战的阴影下倔强地呐喊吧。

墨子“兼爱非攻”的理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只是理想,但也依然作为理想而存在于许多人心中,爱因斯坦便是其中一位:

「但愿各国人民的良知和常识能被唤醒,让不同国家的共存状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时的人们会将战争看作是他们祖先不可理解的精神失常。」

他也让我想起勒古恩的小说《失去一切的人》里,只身飞往彼星试图打破隔阂的物理学家谢维克,科幻故事里的这位理想主义者获得了成功。

·-· 犹太人 ·-·

可以说是犹太的传统文化塑造了爱因斯坦的三观,这给了他很强的身份认同,而目睹德国的反犹运动则使他成为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但他所希望的是一种文化复国,而非建立一个单民族的独立主权国家,他甚至希望与穆斯林友好相处、互惠互利。「我们所寻求的并非创建一个政治共同体,而是基于犹太传统的广义上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以一种开诚布公、宽宏大量、彼此尊重的方式与阿拉伯兄弟相处。」

在这一点上,他也是十分理想主义的。在他看来,世仇一般的宗教仇恨的根基似乎就是荒谬的。只可惜无论是他的犹太同胞还是阿拉伯兄弟,当然还有搅屎棍般的大英帝国,都不这么想。

而对于犹太人为何总是遭遇排挤和屠杀,他也给出自己的解释。

客观上,群体间因为差异的存在,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差异和摩擦会被人利用,故意挑起和扩大矛盾而从中获利。犹太人被频繁地选中的原因,则在于他们分布广泛且人口比例小,「几乎所有国家中都有犹太人,而且因为各处的犹太人如此稀疏地分散着,无力抵抗猛烈的攻击。」

·-· 理论物理的发展 ·-·

在本书中,爱因斯坦有多篇对与他同时代或更早年间的伟大物理学家理论的解读与评价。从哥白尼、开普勒、牛顿,到麦克斯韦、普朗克、居里夫人以及他自己,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从分散的文章中模糊地呈现出来。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他认为理论物理的追求就在于,满足经验现实的同时,寻求基本假设的简单和经济性。

换句话说,物理学的进步就是对旧理论中某些先验或隐含预设的突破,对基本假设的简化,以使之符合现实经验。

牛顿的理论中包含几个预设的概念:粒子、超距作用的力、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粒子的运动理论。

狭义相对论基于在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中物理规律相同的原则,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预设。

广义相对论则更进一步,基于在任何运动状态的坐标系中物理规律相同的原则,用加速度与引力的对等突破了引力的超距作用以及物质运动的预设,在力与运动、运动与空间之间架起等效的桥梁。

广义相对论将牛顿的时间、空间、力与运动的几大预设大刀阔斧地砍掉,用一个统一的预设,即协变场理论,代替它们。但此时,粒子性质的预设被排除在外,无法被有效地解释。

而量子力学,则从另一方面给牛顿的理论做了减法,用统计学形式的量子场理论替代了牛顿对粒子性质和超距作用的预设。在这里,描述确切物理实在的狭义相对论时空的预设被排除在外,无法兼容于量子场对物理实在的概率的描述。

但广义相对论(协变场+粒子)和量子力学(时空+量子场)的矛盾,使它们无法合为一个大一统的场论。如果物理的发展就是对预设公理的减法,那么它唯一的出路必然是对这两个理论预设的冲破,并用符合经验的新架构将其容纳。

读过这本书,爱因斯坦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他对普世正义、和平和共同发展的追求令我感动,他站在全人类视角的对宗教、教育、政治和共同体的理解给予我启发,他对包括自己的理论在内的现代物理发展的梳理,也为我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理解物理的框架。

他「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却给了后世所有人最丰厚的馈赠。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我的世界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想主义者的馈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