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欧文·亚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死亡是意识的消灭

是必须独自面对的孤绝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是为所有人敲响的丧钟

读过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的读者,一定会发自肺腑地喜爱和感谢这位用生动故事阐述理论和哲思的心理学家。

在这本书中,亚隆延续了他讲故事的风格,只不过故事背景由19世纪后半叶的维也纳换到了当代,故事人物也由布雷尔和尼采换成了更贴近作者真实身份的亚隆医生、赖许医生和他们的患者。

作者 欧文·亚隆

六个真实和虚构掺杂的故事,有关于母亲的梦的自白,有团体医疗的艰难聚会,有诊疗室中的医患博弈,还有九命怪猫的寓言。

初读时,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读完全书,却能感受到两条交错而行又相互渗透的主线:

第一、三、五个故事侧重对被关爱、被看见、被认可的渴望;

第二、四、六个故事则侧重于触碰、直面和认识死亡。

开篇的故事中,亚隆梦见去世多年的母亲,在梦中不断呼喊「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这是个关于过度依恋和寻求认可的故事,同时,母亲的去世也像是捅破了童话的窗户纸,让人第一次触碰到死亡。死亡将认可、理解和爱的表达变为不可能,而孤独、遗憾和解不开的谜团则成为永恒。

第二个故事中,罹患末期乳癌的葆拉则带着亚隆和我们更近距离地凝视死亡的迫近。即使再豁达的人,独自面对死亡时,都十分容易生发出被遗弃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敏感、嫉妒、愤怒,甚至被害妄想。「除了死亡之外,我们也害怕伴随死亡而来的孤绝无援。」在死亡的阴影覆盖下,我们需切记支持和关爱的重要性。每一件被忽视的小事,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第三个故事讲述将奉献视作人生意义的梅格诺莉亚,到晚年却因过分压抑自己而饱受折磨,「甚至得伤害自己,才能停止奉献、不再施予。」在死亡的压迫下,我们愈发渴望被关爱、被看见,也愈发压抑不住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质疑。正视自己的需求,坦诚地爱与被爱,这也许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死亡的临近,只是一个迫使我们转头回观自己的压力。

第四个故事是全书篇幅最长、也最贴近死亡这个主题的故事。艾琳被亲人爱人的接连去世逼入了被死亡围困的墙角,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索性将自己悬置在生命之外,不再真正参与人生。她最终的释怀,揭示了一种与死亡共生的人生哲学。死亡的绝望是无法靠理性化解的,承认这种绝望和不理性,以此为根基去包容和陪伴,也许才是获得解脱的途径。死亡是一种痛苦的必然,在它面前我们只是「暂时幸存下来」。「你我只是同经生命的过客,我们都在聆听丧钟敲响。」

第五个故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颇有些《当尼采哭泣》的味道。赖许医生和梅娜因为一次意外的袒露心声而陷入一场攻防交锋,最终,充满敌意的试探却促成了坦诚透明的沟通。梅娜的自我封闭,起因于童年时与父亲不坦诚的关系,而父亲的去世则彻底切断了坦诚的可能。故事中刻薄又攻击欲望满满的梅娜意外地让我觉得可爱而充满生命力,比起前面几个故事中作者用许多美好的形容词来描述的女性,我更爱这个缺点明显却分外真实的梅娜。也许这就是坦诚的力量吧。坦诚相待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认可和关爱。

最后一个故事十分魔幻。九命猫已死过八次,于是将自己的最后一次生命投入仇人的梦境,在等待和折磨他人中消耗自己。通过与赖许医生探讨生与死,九命猫最终获得了解脱。「最怕死亡的人正是最不能好好发挥生命的人。用尽生命,让死亡只得到糟粕,只剩下光辉燃尽的躯壳。」莫让死的恐惧阻挡生的光辉——此篇依旧是存在主义对人生的指导。

作者自述他写作的用意在于教学,我想,除了死与生的哲思,如何在身边的亲友需要时给予支持也是我能从书里学到的十分重要的东西。

治疗师与患者间有一种既亲密又抽离的关系。治疗师一方面需要仿佛纵身一跃般地建立真诚而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冷静而俯瞰全局的态度。

治疗师更像是像一位营造和维持交流空间的魔法师,在这块空间中,双方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治愈。

心理治疗往往是双向治疗。包括治疗师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需要越过的障碍和需要完成的课题。有人说:「治疗中发生的困境,都是咨询师自己的困境。」因此心理治疗经常是两人合作越过障碍、完成课题的过程。

尽管我们并非心理行业从业者,但当我们或亲友遭遇人生的困境时,依旧可以学习用治疗师的心态去面对:坦诚、包容、尊重,偶尔抽离事件本身来保持情绪的稳定,摆脱个人的世界观,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欧文·亚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