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李泽厚:美是集体意识的沉淀

这是一本适合细嚼慢咽的书,书不厚,但异常“结实”。

十五万字的篇幅,冯友兰先生却说它是「几部大书」,「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的确,这本书让我觉得最惊艳的地方,就是它并不割裂地看待美学,也并不局限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罗列和分析,而是将美学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哲学思想的变迁相结合,用一种更本质、也更成体系的眼光来看待美学。

尽管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遍览自远古至明清的中国传统艺术,但在我看来,比起讲述美的历史(中国古代有什么样的美),这本书更偏向于阐述美的哲学(这样的美如何诞生、为何诞生)。

作者 李泽厚

作者的美学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发展有其特定规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及社会形态必然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由其诞生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所决定,并与整个时代的主流精神相吻合。

原始陶器上的几何纹饰不仅仅是纹饰。

它由图腾逐渐简化而来,依旧具有图腾的内涵,但也开始具备美的形式,是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的重要跨越,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美的开端。

商周的青铜鼎不仅仅是青铜鼎。

它那狞厉的美,是部族由和平走向战争、由民主走向领主制的象征,是对自己氏族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也是利用凌驾一切的历史力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观念对民众形成威压的工具。

先秦的散文不仅仅是散文。

其时,氏族解体,社会激烈变革,于是各路理性主义思想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儒道二家,前者奠定了散文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利主题,后者则赋予其灵动飘逸的超功利的审美趣味。

楚汉的陶俑不仅仅是陶俑。

它的气势和古拙,是继承自北国的冷静理性与原生于楚地的狂热之心的交融。和平稳定的盛世,带来的是蓬勃的生机、欢欣的心态以及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征服欲,这便体现在展现嬉笑怒骂、人间百态的艺术作品之中。

魏晋的骈文不仅仅是骈文。

它的飘逸洒脱,来自于从奴隶社会脱身的自由,来自于对传统礼俗的否定和对新理论的寻找和重建,来自于自我的觉醒和追求美的自觉,也来自于时代动荡导致的“忧生之嗟”和对超脱的向往。

唐代的诗歌不仅仅是诗歌。

和平统一的政治氛围、上行的社会经济,形成了盛唐欣欣向荣的社会风气。彼时新的盛世刚刚来到,旧的规范亟待突破,于是诞生了李白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随着社会规则的稳固,诗的内容与形式也逐渐确定,杜甫式工整中正的唐诗范式成为主流。中唐而后,由盛转衰,奢华的上层生活带来细腻个性之风,政治显露颓势则带来退避归隐之风,这两股风使唐诗由笼统、浑厚、进取的“诗境”,走向细腻、新巧、退避的“词境”。

宋元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山水画。

宋代由世俗地主构成的士大夫阶级满足于既得利益,乐于想象一种牧歌化的理想农村生活,同时,寄情山水的退避之姿也受人尊崇,于是画作主流渐渐由人物描摹转向自然山水。这与哲学上禅宗的兴旺同步。其后,随着赵宋的覆灭,许多文人被迫放弃仕途,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于是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手中,导致“文人画”的兴起,通过自然山水表达“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境。

明清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

明清小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正与明代资本主义抬头带来的解放思潮、清代民族失败和家国毁灭带来的人生空幻感以及其后由空幻感发展而来的对社会的揭发批判这三个历史思潮相映照。

中国古典艺术是流动变迁的,而不是刻板固定的;美学是每个时代的集体意识的沉淀,而不是某个横空出世的天才的功勋。

所谓中国古典美,它并单纯地不附着于马踏飞燕、李杜诗篇或是红楼遗梦上,而是东汉的生动豪迈、盛唐的繁盛恣意和康乾盛世即将终结的怅惘衰糜等种种时代气质的凝结。

魏晋的飘渺出尘与明的热闹世俗,唐的热烈雍容与宋的婉约雅致,若单独来看,尽是矛盾。但若将之置于历史长河中,就会看到它们气质的变化只是水波的起伏,而内在有着一以贯之的脉络。

“时尚是个圈”,也许正是因为历史是个轮回。从浪漫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浪漫,在审美气质的起起伏伏下,是政局在和平与战乱间交替,是经济在昌隆与衰颓间震荡,是风气在开放与保守间反复,是思想在颠覆与稳固间循环。

读这本书,我像是被一根坚实的绳索拽着往前走。

不断向前涌动的历史进程,冲刷出每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继而催生出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形态和审美风格。一切都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作者在结语中问道:「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对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我不敢说本书中的美学观念是否一定正确,但对初学者如我来说,这本书已然在心中种下了一棵中国古典美学的树,从根部向上蓬勃生长,枝干笔挺而脉络清晰。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李泽厚:美是集体意识的沉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