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是“你自己”

不知有多少人是被奇怪的书名吸引而翻开这本书的,至少我是其中之一。作者是怎样把禅和摩托车维修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写进同一本书里的呢?

作者写了一场横跨美国的摩托车骑行之旅,而在这层外壳之下,则是另一场追寻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之旅。

作者自述:「其实有两本书在这里被揉为一体,一本关于思想,一本关于人物。」

骑行路线图

骑行之旅关于人物。

作者先是着墨于“我”和朋友约翰人生观、世界观的差异,用他们代表当下的两种对立而割裂的人群。

在后半部分,作者重点写作“我”与克里斯的父子关系,以及“我”与另一人格斐德洛的关系。在经历过可怖的电击疗法后,“我”将斐德洛这一人格掩埋,把自己活成一个取悦大众、懒于思考、庸庸碌碌的人。但那个不断思索、追寻哲理的斐德洛的“鬼魂”始终存在,并在这场旅程中渐渐苏醒,与“我”融合。“我”也终于明白,父子间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正是因为斐德洛的消亡而产生,也就由于斐德洛的回归而消弭。

波西格与儿子克里斯

精神之旅则关于思想。

“良质”是整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概念。这个概念是无法定义的,与“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类似。它凌驾于主观与客观之上,先于主体与客体而存在。

作者认为良质这个概念是原始而古老的,直到古希腊时期,才被追寻唯一真理的柏拉图颠覆,而后又被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等以二元辩证和理性为基石构筑的哲学体系所淹没。理性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科技进步,但也因其对良质的轻视和忽略,造成了现今科技带来的割裂感。科技造成的恶果并非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在于科技强调二元对立之后,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物化,进而导致价值的模糊、意义的缺失。

解决这种割裂感的途径,就是把良质找回来,用良质一元论的视角去看世界。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有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权威、做每件事都用心去经历而不只看结果、在暂时找不到出路时果断停下来等具体途径。这也许就是类似“禅”的心境吧。

波西格

摩托车维修在这里被当作一个载体,作者用它举例或比喻,以对哲学思想进行阐述。

例如,通过对比“我”和约翰面对摩托车维修的不同态度,引出科技使古典与浪漫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割裂的问题。

又如,通过描述在摩托车维修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解释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背离良质的陷阱。

虽然我不喜欢作者唠叨琐碎的语言和刻意混杂的叙事风格,但这本书的思想十分契合成书时的60、70年代经济腾飞、实用主义的美国,也十分契合当下的中国。

作者在意识到科技带来的人的异化时,并未一股脑地反对科技本身,而是尊重科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反省科技背后的理性至上和二元对立带来的物与心的割裂感。

在工作被流程图和deadline锁死,娱乐被算法和奶头乐支配的当下,跟着作者来一场奇妙的禅意之旅,让被压抑的良质回归,是具有其时代意义的。

最后我要说,旅途的风光、父子的关系、对良质的阐释都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敬佩作者极端痛苦却仍不放弃自我拷问和追寻价值的精神。

一位书友说:「哲学本来就是一种心理安慰,难道不是?」

我想,哲学是无所谓对错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环境下最合适、最抚慰人心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无论你是否信服良质一元论的世界观,无论你是否感知到理性这个西哲基石上的裂缝,你都要自己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这将艰辛痛苦、困难重重。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

波西格在维修摩托车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是“你自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