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托·波拉尼奥
作为“文学爆炸”后的拉美文学代表人物,波拉尼奥以他的长篇巨著《2666》在文坛站稳脚跟。
他生前曾出版过两部短篇小说集《通话》(1997)与《行凶的婊子》(2001)。
在美国出版时,这两本书中的篇目被打乱重构为《Last Evenings on Earth》和《The Return》。
中文版本继承了英文版的编排与书名,由赵德明老师译自西语原文。第二部《The return(回归)》译作《重返暗夜》,一方面与《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其中的故事比第一部更黑暗、更边缘。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波拉尼奥的短篇大都是以个人回忆或是他人讲述的方式展开故事。
叙述者不紧不慢地讲着,少有修辞和抒情,因为再多的悲喜、遗憾和惊心动魄都发生在过去或是二手的转述之中。故事常常在某个并非结局的地方停下,仿佛讲述者不愿再谈或是也不知其终,但故事里的人们分明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人生。真实的历史、名人、电影和文学作品出没于各个故事,令人分不清这是虚构还是现实。
听故事的读者在时间或空间上与故事保持着一段距离,其间薄雾笼罩,读者只能隐隐窥见表面下的暗涌,并用想象补足故事向远方的延续。
漂泊者或是边缘人的生活,是波拉尼奥的主题。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故事的主角大都是流亡的二流诗人或无名作家。
他们逃离动荡的家乡,像被斩断了根的浮萍,在拉美与欧洲漂荡,徘徊在主流社会的边缘。
他们或许还怀抱理想,却始终困窘不得志,兜兜转转、寻寻觅觅,终是一场空。
他们与经历相仿的漂泊者交往,或许文人相轻,或许惺惺相惜,相互厌弃又相互需要。
他们不安惶惑地从一地去往另一地,唯一能让灵魂安宁的家,却是回不去的远方。
无论是具名的圣西尼、恩里克·马丁、席尔瓦、安妮·穆尔,还是不具名、代号B的主人公,他们身上都有波拉尼奥以及他那一代人共同的影子。
他们是孤儿,也是幸存者。
那一整代流亡文人的孤独、迷惘、苦闷和坚持浸泡着这本书,一个个平铺直叙的故事交织出复杂而感伤的底色。
《重返暗夜》
《重返暗夜》中的故事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更复杂、更多样,也更荒诞、更超现实、更像是一场场梦魇。
故事主人公们依旧是社会边缘人,但脱掉了统一的文人外衣,成为罪犯、警探、运动员、色情影星,甚至亡灵和恋尸癖。故事中那层理想与失败碰撞出的伤感色彩也脱落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情绪表达和叙事手法,以及对暴力、欲望、政治更坦然的直视。
《雪》中流亡的智利青年在「有毒品、妓女、黑市,有享乐、恐吓、罪行的莫斯科」读布尔加科夫、追寻无果的爱情。
《警探们》在琐碎的对话中泄露出压抑恐怖的政治环境,也讽刺着朝不保夕、得过且过的不作为者。
《拉罗神父的预想》中色情影星的儿子在羞愤与敬意间挣扎,「我愿意相信进入我母亲阴道的每根阴茎插到底时都碰到了我的眼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杀你,我收藏了你演的所有影片」。
《行凶的婊子》中穿插而行的女子的癫狂独白和男子的恐惧神态,像一场后现代的舞台剧。
《回归》中亡灵的视角、与恋尸癖的相遇看似猎奇,却最终讲了个孤独又温暖的故事。「我让他继续说下去,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布巴》中非洲巫术真相随着布巴的意外身亡而被永远埋葬,那激动人心的过往,将永远蒙着一层阴影。
《照片》中荒野侦探贝拉诺在非洲逃亡,却邂逅了一本法语诗人的书,在想象中与诗人们相会。读罢,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西走去,向海岸线走去,胳膊下夹着这本有关法语诗人的书」。
有时紧张、有时舒缓的叙事,有时温暖、有时癫狂的情绪,有时魔幻、有时真切的元素,让整本书像个万花筒,读者每翻过一篇都像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在惊叹于《重返暗夜》中多样的主题和诡谲的情节的同时,我也被故事中形形色色的流亡者身上相同的苍凉和孤独打动。
「地球上活着的人都是流亡者,是被放逐到地球上来的。」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