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秋园》杨本芬:她一生的故事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秋园》自序

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性版《活着》。说这话的人应是在恭维,但我觉得《秋园》是胜过《活着》的作品。

作为一部古稀老人的处女作,《秋园》有很多艺术上的缺憾,例如文笔略显生硬、结构较为松散、叙事像流水账,但它有种邻家老人说故事的亲切和未经矫饰的生动,以及最重要的难能可贵的真挚。

与《活着》一样,《秋园》讲述的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数十年的动乱背景下成长和老去的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是人生轨迹被战争、政权更替、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左右推搡的小人物的故事。

作者杨本芬,书中之骅原型

但与怀抱着「向人们展示高尚」的野心的余华不同,本书作者杨本芬女士的写作是出于一种记述母亲故事的本能渴望。

也许正是这种单纯的写作目的和质朴得甚至有些笨拙的写作技法,让《秋园》充满了鲜活的人事物,而丝毫没有《活着》那种堆砌悲剧的刻意。相比于《活着》中随波逐流的福贵和他美好得仿佛活神仙的家人们,《秋园》中的人物也要生动、真实得多。

「性情愚雅」的仁受,他优柔寡断又过于理想主义,但他是孩子眼中最温柔、最正直、最会讲故事的可敬父亲。

「最不贤惠」的小泉,她泼辣又邋遢,但她能干地打拼下自己的田地,是畸形儿人王最好的母亲。

「一味苦吃、苦做、苦抠」的四老倌,他吝啬又肮脏,成天做着发财梦,但他机智地苟且着,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孙子兵桃。

「一脸福相」的徐娭毑,没有享过一天福,乳腺癌晚期时「臭不可闻,走路歪倒,竟也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尊严」,不喊一声疼。

「黄皮寡瘦」的老和尚,独居破庙虔诚礼佛,饿得眼花也拒食荤腥,生前遭人捉弄唾弃,死后却有了他成仙的传说。

当然还有故事的主角秋园。她那双裹了又放开的脚,就像她一生的写照。

从亦步亦趋以夫为天,到教书务农撑起一个家,再到只身带着幼子离乡求生,她被时代和历史束缚,但最终用自己的选择解放了自己的人生。尽管一路磕磕绊绊、万分辛劳,但她走过了八十九个年头,把充满希望的人生留给了子孙。

梁秋芳,书中秋园原型

秋园一家和邻里乡亲们,这一个个人物在作者笔下奇妙地兼具了真实感和传奇色彩。

尽管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但我眼中的他们不是随波逐流的浮木。他们在彷徨无依中也总在挣扎着抓住点什么,在每一个困境中都努力地求变、求生。

虽然秋园的一生历尽苦难,但这本书并不像《活着》那样让我徒然喟叹“真苦啊”。相反,它让我看见了一种柔韧的生命力,就像秋园床下长出的笋,柔嫩、弱小,却依旧在黑暗中破土而出。

老来归乡,她在破屋门前种上两株芙蓉。高兴而满足地为外孙女介绍这花,同时,「八十八岁,依然为我(外孙女)没看到山崖上的杜鹃感到惋惜」。

在八十八岁的秋园身上,我奇迹般地看到了余华说的那种「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突然懂得了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

读罢,就像尝尽了一生的酸甜苦辣,又喝了碗暖暖的豆子芝麻茶。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秋园》杨本芬:她一生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