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先生被誉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本书是他的散文集,分为三辑。
陈嘉映
第一辑是作者于2010年为《财新·新世纪》所撰的十二篇专栏合集。
每篇三千余字,选题贴近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全然没有哲学家的架子。但也许因为是专栏,陈嘉映先生无法在此讨论太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帮读者厘清事实、价值、观念等概念,且这十二篇文章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每一篇都“各自为政”,又受字数所限,许多问题只得浅尝辄止。
尽管如此,有些篇章还是颇具深意与新意。
《哲人不王》从柏拉图与孔子这一西一中两位大哲的人生经历谈起,质疑了柏拉图“哲人王”的理论。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犀利,他将政治与文教(或曰治统与道统)进行区分,进而强调二者需相互独立,才能共同造就和维护一个有意义的政治体,保障人的良好生活。
在《哲学何为》中,陈嘉映先生首先指出「哲学旨在明理而非博学」,并将“理”区分为机制和理由两种。机制这一部分交由科学去研究,哲学则主要探寻理由。我想,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吧。网络般联系沟通的道理和生生不息的对话,这就是作者对“哲学”的哲学解释。
柏拉图 孔子
第二辑包含围绕作者当时的研究方向所著的六篇文章,主要讨论快乐、思想、宗教等话题。
这一辑中有我最喜爱的《快乐四论》。
这篇文章围绕“快乐”提出了四个论点:把快乐当作利益权衡则快乐不再;随行动自然涌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不同于情绪之乐的意志之乐是一种持续的快乐;痛苦提升了快乐的品质,以苦为乐是一种高等级的快乐。
其中,“情绪之乐”与“意志之乐”的辨析以及对“痛苦提升了快乐的品质”的论证非常精彩,深得我心,改变了我原本认为“快乐不分高下”的想法。
第三辑是六篇演讲、序言和访谈,选题较杂,水分也较大,但仍不乏有趣的观点。
例如《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中,作者认为中西政治文化差异的一个底层原因在于中国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公民概念的差异。中国的政治以士大夫阶级为民请命的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西方则历来通过公民权利斗争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在这本面向大众的“哲学科普”中,陈嘉映先生用尽可能浅白的语言进行说理。尽管所选篇章良莠不齐,有拼凑之嫌,但《哲人不王》《哲学何为》《快乐四论》等篇章的确精彩,论证丝丝入扣,读来还十分顺畅。仅为这些篇章,本书也值得入手一读。
. The End .
shadow0312